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凤祥读《芥子园》第六章名家画谱

(2014-04-28 10:45:36)
标签:

史凤祥

芥子园

文化

分类: 转载绘画资料

                             第六章

    摹仿各家画谱

                                         横长各式

陈扶摇序:

    是集出自前贤秘本,兼出鹿柴先生苦心。始于丁巳春,成于巳未寒(冬),历四十余月而方告竣。其中议论确当,临摹详晰,固画学之金针。至若镌刻神巧,渲染精工,诚艺林之宝玩也,赏鉴者幸无泛涉轻置焉

    武林陈扶摇识。

注释:

——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广泛;一般。涉——到;经历。 ——安放;放弃。  泛涉轻置——浮浅翻看之后搁置一旁。

 

原文:

巨然《横山图》

李龙眠《峡江图》杜少陵诗

唐六如画并诗夏圭画法李崆峒诗

倪云林法李君实诗

黄子久《富春山图》萧云从仿

梅花道人法  豁堂拟

马遥父法   徐文长诗

荆浩《雪栈图》杜少陵诗

米元章法   高房山学

郭河阳法

黄子久法

李长蘅画

沈石田《碧梧清暑图》

渐江画

杨龙友画

薛稷《玩波图》韩昌黎渚亭诗

徐文长画并诗

李营丘《梅花书屋图》

程端伯画

宫纨式

王安节序

   《书·顾命》体格庄穆也,昌黎仿而为《画记》,则化庄穆而为奇逸,纸上骑士跃跃,此善于学古者。李北海曰:学我者桎。北海犹不欲后人学己,正恐不善学者留针砭耳。余闲窗偶笔,竟若溪上桃花,不能禁其流出人世。自兹以往,不善学我我滋惧,即善学我我益滋惧。何以故?不善学我因以桎还我;善学我必遭巧窃,并不能剩还我桎矣。

秀水王安节题

 

注释:

   纨扇也称作团扇,形状为圆形,也有长方形和六角形的,扇子的中间置一长柄,便于人们把握。

 顾命——本为《尚书》篇名,取帝王临终遗命之意。后指天子的遗诏。

李北海——唐代书法家李邕(678——747)。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

——束缚犯人的刑具。此处指成规。

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后发展为九针,故泛称针刺与砭刺出血以治病的方法为针砭。比喻规诫过失。

——更加。加多,增益。    ——害怕。

——更加;更。

王安节——王概(1645——1710),字安节,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久居江宁(今南京)。

 

原文:

拟刘松年法

胡长伯画

徐青藤诗俪以唐六如画

李公麟仙山楼阁图

高季迪诗 西湖蓝瑛画

李咸熙画  王摩诘诗

王叔明画

米友仁画  吴彦高诗

倪云林画并诗

郭宗丞画  萧云从仿

                                          折扇式

沈心友序

     寒家蓄古人翰墨颇多,而长蘅此册最为赏鉴家所珍重。今王子扩而充之,发前人所未发,尤为仅事。昔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为其泄天地之秘也。是书行世,得无又泄天地之秘欤!克庵沈心友谨识

李营丘枯树图  石谿学

范宽画  周贺诗

黄子久碧溪青嶂图  盛伯含临

米元章画   高房山仿   董其昌书

雷鲤画并诗

文与可画  孟东野诗

柯九思画并诗

王叔明画  高启天池石壁诗

苏东坡枯木竹石图   徐文长临并诗

王摩诘画并诗

 

注释:

     ——贫困。谦称自己的家。寒家,我家。

     王子——指王概。

     昔仓颉造字,而天雨粟夜鬼哭——《淮南子》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因有了汉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了文字,生产能力增强;汉字的产生揭开了天地的奥秘,使中华民族智慧增强,鬼神从此难以主宰人类的命运了。

     得无——莫不是,该不会。      ——文言助词,表示感叹。

     克庵——沈心友字克庵。

 


 
增广名家画谱

……

 

巢勋跋

     余幼时即喜作画,东抹西涂,莫衷一是。至二十余,始受业于子祥先生之门。先生嗜古成癖,蓄古人真迹甚多,余因得纵观各家用笔用墨之道。既有所得,乃请命于先生曰:先生齿尊德重,名震寰区,盍将树石勾皴诸法,画成一帙而传乎?先生因出《芥子园画传》示之,余展读之,见其中树石勾皴之法,无不从昔贤名迹中来,且笔法严整,议论发明,益信前贤用心之苦,足以启示后学。余以为有此奇书传世,我道可以不衰矣。先生慨然曰:子之所道,诚与吾相印以心也。第原书久已罕睹,坊刻谬误失真,若得此书重刻行世,庶几嘉惠后学③”。准拟付梓,而先生邃归道山。今先生之嗣孙益卿茂才,能承先志,将此书付诸泰西石印,以展孝思,并增辑海上名人画稿数十家附于后,众善兼收,无美不备,俾揣摩风气者有所取资焉。余免栗师志之克成,又幸初学之得其阶梯也。爰特书其缘起云              光绪岁次丁亥中秋,鸳湖松华馆主子余巢勋跋

 

注释:

   齿尊德重——年高德重。      寰区——犹寰宇。  ——何不。

   ——书一函为一帙。        发明——发挥,有所创见。  ——只是;但是。

   庶几——但愿,表示希望。    嘉惠——施以恩惠。

   付梓——交予刻板印刷,即付印。       归道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继承人。

   泰西——犹言极西,旧时用以称西方国家。一般指欧美各国。

   ——使。          ——检查;察看。    取资——凭借。

   免栗——勉励。      克成——按期完成。    ——于是。    缘起——事情的缘故。

   岁次——岁星每年所在的星次和干支。也叫年次。   丁亥——公元1887年。

   巢勋——清末画家张子祥的学生,字子余,号松道人,又号松华馆主,浙江嘉兴人。画学张熊,工山水,并能花鸟。临摹《芥子园画传》石印行世。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芥子园画传》都是以胶版单色印成的普及本,是1960年版重印的,不仅没有色彩,也没有浓淡墨的效果,这是最大的遗憾,也是初学中国画临摹画谱需要留心的。但老一辈的画家如齐白石、潘天寿、林风眠等都是从临摹《芥子园画传》起家的。

  《芥子园画传》每集前都有《画学浅说》,用简短的文字来介绍中国画论及画史中有关绘画的理论和技法问题。例如第一集《山水谱》介绍了六法六要六长三病十二忌三品分宗重品成家能变计皴释名用笔用墨设色等。这些《画学浅说》,有的为编者自己撰写,有的是摘抄古今名家画论画法。个别段落具有哲学意味。有的以述说画理为主,兼顾技法;有的以述说技法为主,内含画论。古代贤明的人做事、作画都是遵循某种规律、法则,讲究方式方法的。初学画的人必须从老师处、从古今名画中、从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中,逐渐掌握绘画的一般规律和种种具体的技法。

  关于有法与无法的关系,《芥子园画传》指出无法非也。石涛说:无法则于世无限焉。意思是说作画也像做任何事一样,如果不遵守一定的法则,那就意味着不受任何限制,那就是无法无天了。石涛说:古之人未尝不以法为也。意思是说古代贤明的人做事(包括作画)也都是遵循某种规律、法则,讲究方式方法的。有法无法要辨证地统一起来,从发展变化中看待有法与无法。初学画的人必须从老师处、从古今名画中、从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中,逐渐掌握绘画的一般规律和种种具体的技法。画家掌握了某种规律和技法之后,必须继续发现和探索新的规律和技法。要从古今名画中进行探索,还要从大自然中、从生活中进行再探索。在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主客观的表现中统一有法与无法。

  中国画一直在变,《芥子园画传》说人物自顾、陆、展、郑,以至僧繇、道元一变也。山水则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这一段精辟的论述,高度地概括了山水画发展变化的关键点,现在的美术史及教科书都以它为依据展开论述的。绘画有一般的、统一的规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画学古训是不变的,对气韵生动的要求也是不变的,而具体的画法却是应当变的。

  《芥子园画传》对于用笔、用墨的论述相当简要深刻。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云影明晦,即谓之无墨。这只是就山水画而言的。其实,中国画都要求有笔墨的。南齐谢赫六法论,只提骨法用笔,可惜没讲如何用墨。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中首先把用笔和用墨同时提出来。笔墨相依为用。有笔的含义有几个层次:首先,既用笔塑造对象的形体结构,又用笔表现骨力骨气,要有力。其次,把从书法中所学到的用笔功夫运用到绘画中去。再次,用笔要有变化。用笔要讲究点、勾、皴、擦之法,有轻重、疾徐、曲直、干湿、方圆、偏正、顺逆等等变化。

  用笔不但要写形,而且也要表现神采,关键是:寓刚健于婀娜,行遒劲于婉媚。(沈宗骞语)从结果上看,是用毛笔蘸墨或色在纸、绢上画出的笔痕,它必须极具骨力、极具功力、极具力度感,有黄宾虹的五笔说”——平、圆、留、重、变。从过程上看,中国画的用笔,要有抑扬顿挫,要有一波三折,要有丰富的变化,但又要藏于运笔的过程之中,应是起有锋、转有折,放要留得住,收要提得起,画出的笔要纸。

  墨法,要学会用浓墨、淡墨、泼墨、积墨、焦墨、破墨、飞墨。这是要借助别的画谱来解决的,如《黄瓜园画谱——山水册》,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或用丘挺编著《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