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黄美之《楼上的房客》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黄美之《楼上的房客》作者:图破壁
楼上的房客
练功夫这事,在武侠小说中是不可少的,若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听到,则难以令人相信,但若说“轻功”,我倒觉得那也是可能的。
抗战前,我们家楼上曾佃给一位名杜心五的人家。他虽是湖南慈利人,却一直住在北平,只因北平已渐渐不平安,他看准日本人迟早要侵占华北,便搬回湖南长沙来住,也并不准备置产,只愿佃房子安家。
那时,我们家是两层楼的新洋房,他和我们邻居保安大队李大队长大概相知已久,他告诉李大队长,我们家风水好,想佃我们家的楼房住,李大队长带他来看望我父母。他留着长黑飘然的胡须,一袭黑长衫和黑布鞋,目光炯炯,像一位很传统型的绅士,我父母当然愿意把反正是空着的楼房佃给他,他家很快就搬了进来。
杜太太很斯文,白白净净的,她是填房,小少爷名小平,是她唯一生的孩子,年纪和我差不多。家中当家的是大小姐,大少爷仍在北京,二小姐倒和我二姐进了同一所女校。这一家人都是轻声细气的,全说一口脆亮的京片子。他们需要一女佣人,请我家的佣人为他家介绍,因我母亲是湘乡人,我家佣人,几乎也是清一色的湘乡人,所以给杜家介绍的佣人张嫂也是湘乡人。日子久了,张嫂便说一口湘乡官话,把大家都逗乐了,而且张嫂还会告诉我家的佣人们,她说杜老师,她是跟着大家这样称杜心五的,他能沿着锅边走,锅子一动也不会动,杜老师还能在夜晚飞檐走壁,什么人也不会看见,而杜大小姐每天都用铁沙袋捶打自己的身子,反正从张嫂的描述,这杜家实在很神秘。我们当然不会相信张嫂所说的;“杜老师是练的‘轻功’”,但她竟能说出这种专有名词,使听者对她所言,又不得不疑信参半了。
有天,我正站在离大门不远处的花园里,有人敲门,我连忙跑去开门,进来的是杜老师,他看我很费力的把门开得很窄,他便侧身而入,并很慈祥的拍拍我的头,我当然很有礼貌的向他鞠一躬并叫一声杜老师,他看有佣人来了就上楼去了。我才掉转头,见他已在楼上的前廊和杜太太在说话,他如此神速,竟使我这相当木头木脑的女孩子惊异万分,而且发觉他刚才从我身边过去时,像一片落叶一般,轻轻的飘了过去。
至今,那种神速的飘然,仍常在我心中吹起几分迷惑。
我不记得杜家在我家住了多久,但我确实记得我和小平在一起除夕夜守岁曾有两次,本来三姐和弟弟也要一同守岁的,但不到半夜,他俩便去睡了,我和小平在我家那间大房里围着炭盆烧板栗,烧糍粑,剥花生橘子的硬熬到天明。平日,小平在我家若玩得太久,他妈妈会要张嫂下来把他领回去,除夕晚上,他家倒随他。杜太太每天清晨在佛堂唱经,她来回所唱的那几句,我至今仍能唱,不过是些什么字句,几乎只有最后那句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是正确的,也是凭猜测。
因为杜家住在我家楼上,任何来长沙唱京戏的都要来我家楼上拜望杜老师,那时我的大姐二姐已是相当的戏迷,她们说来过的有程砚秋,马连良,还有很多大小名角,她们最想看的是梅兰芳,好容易等到梅兰芳来了长沙,他却没来我家,也许在别处拜见过了杜老师,这叫拜码头。
抗战爆发后,他们便迁回老家慈利去了。但我家楼上更是爆满,原因是我表舅成济安,他是湖南省驻京办事处的处长,那些京官都说要留在南京死守,便把家眷们先遣散,我表舅母便带了她的两个儿子一同来我家,住在我家楼上,那可不是房客,而是逃难来的亲友,表舅母还带了蒋锄欧将军的第四个儿子,因为蒋家小孩太多,她便代劳带走老四,老四比两位表哥小,比我三姐大,后来周佛海太太也带了儿子幼海,女儿慧海来住在楼上,后来又来了邵力子太太,邵太太未带小孩,但她有个同伴张太太,却带来年龄与我上下差不多的一男一女。这样闹烘烘的直到南京失守,武汉吃紧,这一群中央官眷全去了重庆,我家也搬去了湘乡,倒也过了几年清静日子,我们也渐成长,杜家人的影子也随流光早已淡远。
抗战胜利的前后两年共四年,我父亲是湖南省第四区的行政专员,因慈利是他所辖管的十个县份之一,父亲去慈利巡视时,便去找杜老师看看,父亲说,杜老虽已退出江湖,但仍是当地的知名之士,他一问便找到了。父亲说杜老仍十分矫健,但家事似乎不顺利。父亲说,杜老还问及我家的房子,我父亲告诉他长沙大火时把树木都烧掉了,日本人第三次进攻长沙,大炮把那一带所剩下的墙瓦统统犁平,所以寿康里已只是一片瓦砾,父亲说杜老听了久久不语,想也是有那种“楼塌了”的伤感吧!
数年前在一报上见到有人记述杜心五,才知道杜心五是因为高超的武术而使江湖上的人对他十分敬重,他并非真正圈子里的人,难怪他似闲云野鹤,这是我记忆中的印象。
黄美之《欢喜》
黄美之,原籍湖南沅江,系名门闺秀,曾就读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1949年从军迁台,曾在孙立人将军处当秘书。因为孙立人案受牵连在台湾坐了国民党蒋家父子的十年冤狱。出狱后,于1963年与美籍外交官傅礼士先生结婚,之后随夫遍游非亚各洲,1972年回美定居于洛杉矶巴萨迪那,服务于美国邮政局资料室直至退休, 并活跃于北美华文文坛。
http://s6/middle/a64659f4tc258b251bcd5&690
练功夫这事,在武侠小说中是不可少的,若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听到,则难以令人相信,但若说“轻功”,我倒觉得那也是可能的。
抗战前,我们家楼上曾佃给一位名杜心五的人家。他虽是湖南慈利人,却一直住在北平,只因北平已渐渐不平安,他看准日本人迟早要侵占华北,便搬回湖南长沙来住,也并不准备置产,只愿佃房子安家。
那时,我们家是两层楼的新洋房,他和我们邻居保安大队李大队长大概相知已久,他告诉李大队长,我们家风水好,想佃我们家的楼房住,李大队长带他来看望我父母。他留着长黑飘然的胡须,一袭黑长衫和黑布鞋,目光炯炯,像一位很传统型的绅士,我父母当然愿意把反正是空着的楼房佃给他,他家很快就搬了进来。
杜太太很斯文,白白净净的,她是填房,小少爷名小平,是她唯一生的孩子,年纪和我差不多。家中当家的是大小姐,大少爷仍在北京,二小姐倒和我二姐进了同一所女校。这一家人都是轻声细气的,全说一口脆亮的京片子。他们需要一女佣人,请我家的佣人为他家介绍,因我母亲是湘乡人,我家佣人,几乎也是清一色的湘乡人,所以给杜家介绍的佣人张嫂也是湘乡人。日子久了,张嫂便说一口湘乡官话,把大家都逗乐了,而且张嫂还会告诉我家的佣人们,她说杜老师,她是跟着大家这样称杜心五的,他能沿着锅边走,锅子一动也不会动,杜老师还能在夜晚飞檐走壁,什么人也不会看见,而杜大小姐每天都用铁沙袋捶打自己的身子,反正从张嫂的描述,这杜家实在很神秘。我们当然不会相信张嫂所说的;“杜老师是练的‘轻功’”,但她竟能说出这种专有名词,使听者对她所言,又不得不疑信参半了。
有天,我正站在离大门不远处的花园里,有人敲门,我连忙跑去开门,进来的是杜老师,他看我很费力的把门开得很窄,他便侧身而入,并很慈祥的拍拍我的头,我当然很有礼貌的向他鞠一躬并叫一声杜老师,他看有佣人来了就上楼去了。我才掉转头,见他已在楼上的前廊和杜太太在说话,他如此神速,竟使我这相当木头木脑的女孩子惊异万分,而且发觉他刚才从我身边过去时,像一片落叶一般,轻轻的飘了过去。
至今,那种神速的飘然,仍常在我心中吹起几分迷惑。
我不记得杜家在我家住了多久,但我确实记得我和小平在一起除夕夜守岁曾有两次,本来三姐和弟弟也要一同守岁的,但不到半夜,他俩便去睡了,我和小平在我家那间大房里围着炭盆烧板栗,烧糍粑,剥花生橘子的硬熬到天明。平日,小平在我家若玩得太久,他妈妈会要张嫂下来把他领回去,除夕晚上,他家倒随他。杜太太每天清晨在佛堂唱经,她来回所唱的那几句,我至今仍能唱,不过是些什么字句,几乎只有最后那句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是正确的,也是凭猜测。
因为杜家住在我家楼上,任何来长沙唱京戏的都要来我家楼上拜望杜老师,那时我的大姐二姐已是相当的戏迷,她们说来过的有程砚秋,马连良,还有很多大小名角,她们最想看的是梅兰芳,好容易等到梅兰芳来了长沙,他却没来我家,也许在别处拜见过了杜老师,这叫拜码头。
抗战爆发后,他们便迁回老家慈利去了。但我家楼上更是爆满,原因是我表舅成济安,他是湖南省驻京办事处的处长,那些京官都说要留在南京死守,便把家眷们先遣散,我表舅母便带了她的两个儿子一同来我家,住在我家楼上,那可不是房客,而是逃难来的亲友,表舅母还带了蒋锄欧将军的第四个儿子,因为蒋家小孩太多,她便代劳带走老四,老四比两位表哥小,比我三姐大,后来周佛海太太也带了儿子幼海,女儿慧海来住在楼上,后来又来了邵力子太太,邵太太未带小孩,但她有个同伴张太太,却带来年龄与我上下差不多的一男一女。这样闹烘烘的直到南京失守,武汉吃紧,这一群中央官眷全去了重庆,我家也搬去了湘乡,倒也过了几年清静日子,我们也渐成长,杜家人的影子也随流光早已淡远。
抗战胜利的前后两年共四年,我父亲是湖南省第四区的行政专员,因慈利是他所辖管的十个县份之一,父亲去慈利巡视时,便去找杜老师看看,父亲说,杜老虽已退出江湖,但仍是当地的知名之士,他一问便找到了。父亲说杜老仍十分矫健,但家事似乎不顺利。父亲说,杜老还问及我家的房子,我父亲告诉他长沙大火时把树木都烧掉了,日本人第三次进攻长沙,大炮把那一带所剩下的墙瓦统统犁平,所以寿康里已只是一片瓦砾,父亲说杜老听了久久不语,想也是有那种“楼塌了”的伤感吧!
数年前在一报上见到有人记述杜心五,才知道杜心五是因为高超的武术而使江湖上的人对他十分敬重,他并非真正圈子里的人,难怪他似闲云野鹤,这是我记忆中的印象。
黄美之《欢喜》
黄美之,原籍湖南沅江,系名门闺秀,曾就读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1949年从军迁台,曾在孙立人将军处当秘书。因为孙立人案受牵连在台湾坐了国民党蒋家父子的十年冤狱。出狱后,于1963年与美籍外交官傅礼士先生结婚,之后随夫遍游非亚各洲,1972年回美定居于洛杉矶巴萨迪那,服务于美国邮政局资料室直至退休, 并活跃于北美华文文坛。
http://s6/middle/a64659f4tc258b251bcd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