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旭升-低碳之路
石旭升-低碳之路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35
  • 关注人气:3,1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卖地,将像开发商卖楼一样

(2011-10-21 02:31:53)
标签:

杂谈

 

南京前天一口气拍卖11幅地,昨天又一口气推出11幅地。政府的卖地节奏显然加快了,有点上气不接下气了。不过据我了解,南京的推地急和卖地难在全国并不是特例。开发商买楼急,政府卖地也就急;楼市不景气,地市也就不景气。而政府卖地,和开发商买楼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一样的急,一样的不择手段,一样的不肯让价。

 

卖地,像卖楼一样急

 

政府是缺钱的,就像开发商缺钱一样。政府筹款,可能就像开发商催回款一样,成为“营销例会”上的例牌菜。

 

政府为什么缺钱呢?“就像大部分城市一样,南京在4万亿投资中主导了太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现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基本停了,一些项目的进展就成问题了。”江苏省财税系统一位官员的话,直指政府的财政窟窿。而南京与其它城市不同的,是多了一个青奥会。要填的窟窿更大。

 

钱从哪来呢?而在政府的四大“催款对象”中,征税挖潜有限,举债一筹莫展,转移支付乏善可陈,唯有卖地才是最容易度过年关的财源。比如今年上半年,南京市房地产营业税仅增长10.3%,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71.1%。

 

正如清华的一位学者近期所披露的,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财政的命门。1990年开始的21年来,我国土地成交价款上涨6732倍,土地成交款从4.5亿飙到3万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21倍多。而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高达10万亿。其中,土地款用来还债的额度为2.5万亿。为了完成年初制定的土地出让计划,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在下半年抓紧推地的步伐,但市场反应则相对冷清,开发商拿地的意愿仍然不足。所以政府也就更急。

 

卖地,像卖楼一样不择手段

 

政府卖地就像开发商一样不择手段。比如,广告轰炸啦,低开高走啦,活动营销啦,找托啦,圈层营销啦,短信广告啦,等等。

 

广告轰炸。政府卖地的广告,往往是以政府土地官的数据发布会的形式展开的。近期在卖地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常常看到从上面的国土部到下面的国土局长,不约而同地做“形象代言人”,他们的广告语是:用地指标告急!

 

低开高走。开发商买楼常常先买较差的楼栋,或者用较差的户型做特价,而房售楼小姐的技巧就是先带客户看差的单位,客户不满意再看好的单位,从而实现“低开高走”。这次南京先推11幅劣质地块,后推11幅优质地块,借用的就是开发商常用的“低开高走”的策略。只不过,低开的不够低,才把游戏玩砸了。这个把戏政府不如开发商会玩。

 

活动营销。过去在买方市场下,政府卖地常常要搞新闻发布会。如今新的买方市场来临了,政府的卖地宣传也就多起来。比如前不久,南京的板桥、仙林湖就有政府卖地的炒作。买方市场下的活动营销看来是必须的。买地的人气旺了,地价也就可能上扬。

 

找托。圈层营销。短信。政府找托卖地,就像开发商卖楼一样,做托的人自然不会被亏待;同时,圈层营销也是政府在用的推地手段。据我了解,政府目前在卖地方面花了大量的人力,找开发商做1对1营销;至于短信营销,即使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地产策划人,目前就收到镇江、芜湖、马鞍山、盐城、滁州等地方政府人员的卖地短信。

 

卖地,像卖楼一样不肯让价

 

政府卖地,也像开发商买楼不肯降价一样。但政府不肯降价的具体原因有二。一是手里的用地指标是好不容易搞到手的,高价卖掉很好,卖不掉放在手里也没关系,说不定还有涨价的空间;二是手里的地也是花了血本的,总不能做赔本的买卖吧?

 

结果,南京推地所受到的冷遇,也就在所难免。就像开发商开盘常常开得很难看一样,关键的问题还在定价。底价高了,流标也就多了。所以,政府也应该像开发商一样随行就市,拿得起放得下。如果只想着又要卖得掉又要价钱高,哪有这种好事呢?

 

现在政府通用的拍卖方式,是“保底价拍卖”。可是政府往往太贪,把地价定的太高。比如昨天公示的11幅地块,楼面地价就不低。这就不能保证在一个月之后的拍卖现场不出现“大面积流标”。趁在没有出现流标场面之前,我倒是谏言:采用“无底价拍卖”。市场好的时候,政府从来没有采用“封顶价”,为什么政府总是要做“保底价”不亏本的买卖呢?

 

事实上,国内不少政府的拍地底价,是在逐步调低的,比如北京目前的楼面价格就同比下降7.5%,而上海有更大的下降空间。

 

地价降,楼价就降;楼价降,地价就降。而这是每个地方政府都不愿看到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土地无人问津,未来会出现地产市场上新的供应不足,由此带来未来楼价的暴涨。因为现在的情况和三年前很相似。2008年土地市场低迷,就曾导致2009年供应跟不上,带来房价报复性上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