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2013-05-05 09:57:44)
标签:

养鸡女

九龙浴太子

千手观音

六道轮回图

大足宝顶山

分类: 游记

    大足重庆的一个新区,十多年前我曾到过这里,走马观花望过大足石刻,十多年过去了,石刻的印象已逐渐淡出了记忆,这一次到大足出差,我决定进行一次再学习----温故而知新。

    大足石刻拥有造像五万余尊,铭文十余万字,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着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长达400年历史人类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它的代表作包括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及多宝塔,其实大足石刻并不只这些,在大足县内有102处摩崖造像,其中75处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以上国家级保护单位外,列入市级的还有尖山子、妙高山、舒成岩、千佛岩;县级有峰山寺等66处。造像1030龛(窟),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余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历史人物、供养人(又名功德主)等造像;碑文、颂偈、题记10万余字。

    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
   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于明、清、民国,经六个朝代,约1300年。

    学习前我认真预习了功课,五个代表作我逐一研究了前人的攻略,比较了他们不同的特点,也同时圈定了一下学习的重点。

    宝顶山是上一次唯一学习过的课程,由于它是大足石刻的核心,且同行者无到此一游的阅历,我们第一站还是从这里起步了。

    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场。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

    进入大佛湾,首先看到的是两尊道教的雕像,右边是李耳与伏虎山君同塑一窟,两边的楹联是“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左边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据说这组雕刻是近代的,体现了大足石刻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念,在全国石刻中罕见。http://s6/mw690/6752589agdbef2abe7405&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与这组雕刻垂直的崖面上刻有“宝顶”三个大字,是南宋理学家、诗人魏了翁的手笔。

http://s2/mw690/6752589agdbef2d5410d1&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再往里面走,是一个较大的石窟称作圆觉洞。洞口有作奔突怒吼状的石狮一只。

http://s16/mw690/6752589agdbef318d300f&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走入洞内。见窟内正壁刻“三身”佛(法身、应身、报身),两侧刻十二圆觉,左右各六尊。在正面佛坛下,有一张巨大的长方形供案。供案下面跪着一尊菩萨(代表十二圆觉),低头合掌,乞请佛祖说法。

    圆觉洞是大足石刻代表作之一。洞内石雕,刻画细腻,造型优美,装饰性强。袍袖飘带轻柔宛转,如绢似绸。仔细看看仿木刻供案吧,它是不能移动的,然而却酷似木刻,质感很强;

    这样一个大窟,如何采光呢?聪明的雕塑大师在进口处的窟顶上凿了一个小天窗,日光从天窗斜射下来,正好照在窟内主像上,象舞台上的聚光灯,巧妙地解决了采光问题。

    圆觉洞的排水工程也很巧妙。它的特点是:只听水声响,不见山水流。一般参观的人是看不见排水道的。下雨的时候,你如果站在洞内谛听,就能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却看不见水在哪儿流。原来东壁靠里刻了一个托钵僧,他仰着头,左臂高擎,掌中托钵。窟顶的雨水汇集成一股细流,经孔道流进钵内,钵有孔,与暗藏在托钵僧后面的排水道相通。水流经东壁和窟底排水道排出窟外。

    采光、排水、加之其雕刻艺术无一不令人震撼。

http://s1/mw690/6752589agdbef3494f080&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之后是十人十牛图,将修行的过程用图解的方式一一展现,生动且有趣。

http://s3/mw690/6752589ag7c64b930a182&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九大护法神雕塑,硬朗的线条、大胆的夸张,让菩萨的降魔化身遏怒无比,威猛凶恶。护法神即保护佛国、护卫道场尊严之神祗。 按照中国佛教寺院的传统格局,在入口处要塑护法神侍卫,以显示道场森严和邪恶不入。一般的寺庙都以四大天王、八大金刚或韦驮天侍卫,宝顶山大佛湾别致地用九大护法神来侍卫。正中的一个造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亲自率领天龙八部在此守卫道场。

这些护法神个个身着袍甲,狰狞剽悍,气势高昂,以最忿怒的形象来为众生摧毁魔障。佛家认为,人们在修行过程中,主、客观世界都会遇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就是魔障。护法神的作用就是帮助众生驱降魔障,使众生尽快觉醒,并获清静之心,以便潜心修炼。http://s16/mw690/6752589agdbef4fae314f&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六道轮回图,将人的修行结果并入了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如果人生不好好修行,下辈子一定是入地狱,做畜生。http://s2/mw690/6752589agdbef5208c261&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接下来的雕塑是广大宝楼阁,这部造像是据佛经所刻:有一宝山,山中有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仙居住,由于禀信佛法,死后在埋骨的地方生出三根竹子。十月后,竹内各生一童子,于竹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三根竹子变成三所广大宝楼阁。

造像上横排并坐衣装简朴的三人,便是宝髻、金髻、金刚髻。因效仿释迦牟尼于菩堤树下悟道成佛,他们于竹下结跏趺坐入诸禅定,成等正觉。竹内各生三童子,竹梢直通广大宝楼阁。http://s12/mw690/6752589agdbef549300ab&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华严三圣像雕造手法简炼,气势磅然。他们头顶崖檐,脚踏莲台,皆重额广眉,悲悯豁达,给人以熟悉、亲切之感。中间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译为光明普照大日如来。他头上的 金刚顶仪,为佛教密宗金刚界造像的一个重要特征。毗卢遮那佛的两侧分别是普贤和文殊菩萨。

这三尊造像高达7米,雄伟超越。匠师们刻意将他们的头部加大,胸部缩短,小脚部位加长,而且身躯前倾二十五度,正好符合造像与观众之间的透视关系,使人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好像正亲切地俯下身来,关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一般,叫人凡心皆息,祗敬皈命之诚油然而生。菩萨那种威仪奕奕、悲悯无尽的气度得到了充分显示。

华严三圣像背壁刻了八十一尊圆龛小佛,它们既丰富了整龛造像的构图层次,又把三尊主像衬托得高大、完善,使整龛造像的气氛显得庄严、热烈。http://s11/mw690/6752589agdbef57a1246a&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千手观音殿是景区的重要代表作,目前景区的门券上就是她的身影。观音在佛教中是拯救众生逃离苦难和烦恼的菩萨。在这里古代的艺术家们在这里打造了一尊拥有1007只手的,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 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金碧辉煌,构成了一幅犹如孔雀开屏的绚丽画面,令人眼花缭乱,心摇目眩。

千手观音手中所执的各种法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人民的生活用具,劳动工具,以及战争武器,在历史文物考古上有着重要作用。

在千手观音的每一只手中还有一只眼,她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观世音”即:普观世界救苦救难之声音。

遗憾的是由于雕塑在进行大修,我们未观全貌,只窥见了一斑。

 http://s14/mw690/6752589agdbef5cca7e9d&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释迦涅槃圣迹图我至今仍印象很深,在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他横卧于佛湾东岩,长达31米,为半身像。其造型比例恰当,体形丰圆壮硕。由于匠师们多采用圆刀雕刻,所以造像各部分的线条显得较为浑厚柔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佛主涅槃时的安祥之态。

涅槃是佛教徒修行追求的最高果位和最理想的境界,即达到肉身消失,不生不死的永恒状态,是修行者灵魂的永远升华。

根据多种《涅槃经》记载,释迦涅槃时,大地发出六种震动,树倒房倾。众弟子挖心剖腹,引火自焚,一片惊慌动乱,早期的涅槃变相也几乎都是这样来表现的。但这样表现出来,观者就会有疑问,释迦牟尼达到了最高境界,众弟子应为他高兴庆贺才对,为什么会这么悲痛欲绝呢?所以后来的涅槃变相就逐渐有了变化,整个画面只是给人一种肃穆宁静的感觉,再无先前那种恐慌气氛了,这是一大改进,这种改进在大佛湾这龛涅槃像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释迦牟尼慧眼微闭,安祥而卧。其弟子从平地涌出,躬身肃立,正在聆听老师的最后一次说法。释迦的胸前设有供坛、祭品和香炉,炉中香烟袅袅,直上青天。在云端之中站着的是释迦牟尼的家眷,经书上说:释迦之母摩耶夫人于兜率天宫闻得释迦涅槃的消息,率众眷属从天而降,持香花水果,游虚空以赞圣德……。整龛造像布局严谨,既烘托出佛主涅槃的神圣气氛,又收到了以小衬大,以竖破横的艺术效果。

涅槃变相是佛教艺术中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题材,全国各地所造的涅槃变相很多。这龛造像和其他各处的造像相比,在造型处理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整个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这种处理使造像显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从而还导致了民间一句夸张的俗语,说宝顶的卧佛是头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这正是采用这种意到而笔不到的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良好艺术效果的反映。

整龛造像气势宏伟,虚实相间,意境深邃,既符合宗教造型艺术的仪轨,又有一定的新意。

卧佛前面有曲折蜿蜒的九曲黄河。据说释迦在涅槃之际,众弟子依依不舍,送行不止。尤其是小弟子阿难,他痛哭流涕,拉着释迦的衣服恳求带上自己。释迦想,弟子们功德还未圆满,还必须留下修炼,所以一狠心推开阿难,用手一挥,划出一条涛涛大河把他和弟子们隔开。他在河对岸和弟子们久久相望,不忍离去,在他站过的地方留下一双大脚印。匠师们在卧佛岩顶上面的水池中就打刻了一双大脚印。http://s10/mw690/6752589agdbef5fdbc519&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九龙浴太子

大凡宗教中的圣人都爱给自己杜撰一个离奇的降生故事,以示自己天生与众不同,释迦牟尼也不例外。佛经说,释迦之母摩耶夫人40岁尚未有子。一晚,梦见一孩子乘六牙白象进入她的右腋,于是她便身怀有孕了。怀胎十月,按古印度风俗回娘家分娩。路经蓝毗尼花园时,见园中好鸟鸣歌,清凉静爽,便入园小憩。她抬举右手折花之时,释迦太子即从其右腋钻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云缭绕。他朝东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天下地下,唯我独尊”。于是两位金刚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天空九龙奋飞,喷吐冷暖二泉为太子洗礼。
   
这龛造像,从雕塑方面来看,是匠心独运的杰作;从工程技术来看,又是因地制宜的典范。


http://s16/mw690/6752589agdbef64e6a8cf&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孔雀明王 

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现的,其他明王皆以愤怒相出现。他以能驱除诸般毒术,禳灾去祸为特征。

 龛中的孔雀两翅张展,明王乘其背上,面容慈祥。

龛右壁刻有佛弟子阿难手持经书念诵,旁边有一比丘俯卧在地,后面枯树中有蛇爬出。据佛经载,莎底比丘出家为众僧砍柴,被朽木中的黑蛇咬伤,毒气遍身,闷绝于地。阿难向佛说起,佛告阿难──“有佛母明王咒,能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这组造像表现的是阿难正在为莎底比丘念诵明王咒,使其得以复苏。

龛右壁还刻有阿修罗手执旗幡,他有美女而无佳肴;左壁刻帝释天有佳肴而无美女。他们相互嫉妒,争战不休。明王咒一诵出,战争立即平息。

壁下刻有虎、狼、毒蛇等凶猛之兽,表示孔雀明王咒能驱赶他们,消灾免难。

http://s9/mw690/6752589agdbef695105a8&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宝顶山中有二个美女,“吹笛女”和“养鸡女”她们均位于《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群塑中。

“养鸡女”为地狱变相龛“刀船地狱”组雕之一,养鸡妇的雏形是当地的良家妇女奚成凤,有一天一群鸡闯进了古佛寺大殿。僧人们正在参禅、念经,忽听得公鸡喔喔啼,母鸡咯咯叫。有的鸡甚至飞上香案去啄吃供果,大闹佛堂。当家和尚发现后,怒从心上起,忙喊几个小和尚用禅杖打,用竹竿吆。小和尚感到非常有趣,追的追,打的打,公鸡母鸡扑楞着翅膀乱跑乱飞,打翻了灯盏,整污了神龛。一番追打之后,把大殿搞得乌烟瘴气;奚成凤的鸡也无意中被打死了六、七只。赵智凤说:肇事之由,皆因奚成凤养鸡开始。如不养鸡,就不会发生打鸡之事。杀鸡、食蛋,都是伤生之大罪。因此,养鸡者有罪孽,死后要下地狱的!于是养鸡女登上了舞台刻进了地狱变。但是把她的形象刻得很善良、很美。画面是养鸡女轻轻掀开鸡笼,两只鸡争先钻出笼子,扑楞着翅膀争食着一条蚯蚓。未出笼的鸡也都伸长脖子,争着往外钻。养鸡女在一旁看着,表情慈祥、文静,仿佛沉浸在幸福的幻想之中,完全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品质的再现,何曾有一点犯罪的样子呢?原因是雕刻的工匠是养鸡女的食客,经常到其府上喝鸡汤----http://s4/mw690/6752589agdbef77cc42a3&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吹笛女在以佛经故事为主题的造像群中出现这种题材是不多见的。吹笛女双目微合,神情陶醉,今人仿佛还能听到悠扬的笛声。只是不知古代笛子怎么是弯的。

此像为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组雕之一,头戴巾,垂长辫,吹"横笛",神情沉静专注,给人以美感,为大足石刻精品之一。

“六外道”的主要思想是佛祖主张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中左手抱鼙鼓,右手敲打的迦罗鸠驮·迦旃廷,和他的女儿"吹笛女旃遮摩耶,代表的就是“邪淫”。

http://s4/mw690/6752589agdbef7a65b5a3&6902013-4-24" TITLE="大足游记之一)宝顶山石刻上) 2013-4-24"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