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个「讲」谈回答「Over Qualified的你申聘这职位不觉得屈就吗?」的语言策略】

(2013-05-15 02:20:34)

 

上一篇文章谈到求职者往往因为学历、经验等原因,以为申请自己属于Over Qualified的职位空缺就手到拿来,冷不防面试官问「你不觉得屈就吗?」……我们谈过面试官不会满意于「我有兴趣就不算屈就」这个答案,因为这问题背后反映是面试官质疑求职者求职的诚意,甚至影响上班后工作的延续性。


 

我用自己的学生M的例子,说明要用三个「讲」的策略去回应!


 

M是法律学院毕业生,却一直想成为记者,她来找我,问:「是不是很矛盾?」我告诉她:「你面前的老师,即是我,今天完成以「明初宦官研究」为题目的学位论文,第二天就成为佳能公司(香港)中国市场部第二号人物(当年部门只有经理和我两人),有何问题?只要你真有兴趣,并适当地道出自己的想法」。我跟M分享了三个「讲」,让面试官相信自己真有诚意,并非屈就,亦不是边骑驴边找马的人。



 

「讲以前」

 

从自己的经历与申聘的职位所需的技能、背景做配对,并重点地介绍;例如念法律的M,由中学到大学都是校报编辑,出席面试时,她还带备有关出版物,证明自己的兴趣。另外,记者需要长时间工作,M是大学舍堂的运动健将,我一直强调:运动是求职过程的皇牌!两个资历、能力不相伯仲的求职者,一个没有运动,另一个是篮球队长,我们会合理地认为后者比较健康、合群性较强、有领导才能、对失败有正面的看法……M最初不知道自己的运动背境与求职有关,我跟她分析,并用几乎命令的语气,加入面试对答的内容中,她回来跟我说:作用妙不可言。


 

「讲以前」的用处在于告诉对方:我申请这个职位不是三分钟热度,你可以放心!

 



 

「讲以后」

 

面对「屈就」的问题,我们应该让对方知道自己「以前」一直心仪这行业,如果这是真的话,你应该对这职位有所认识,如果获聘,会期望自己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应跟面试官谈谈自己如果得到这个职位,会如何发挥所长,例如用自己比较丰富的学识去做好这份工作,自己跟其他求职者的专业不一样,更可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为工作带来新视野。当然,更重要的是谈谈自己入职后的事业规划,例如M决意要走「财经」路线,她举出近期的新闻,并提出自己跟一般记者不一样的视角:「面对这新闻,我会从法律的角度去报道」。

 

「讲以后」固然让面试官觉得你Over Qualified是正面的,为工作、公司带来好处、新视野,另一方面,我们又合理假设如果你对这份工作没有诚意,自觉屈就的人,不会在未入职前就对这份工作充满憧憬和野心。



 

「讲诚意」

 

「屈就」的问题,可以用「诚意」二字概括面试官需要的事!真的觉得「屈就」的人,不会愿意花时间去争取这份工作。M幸运地在面试时取得面试官的名片,她面试回家就立即撰写感谢信,内容主要是面试里对方提到的话题,并对对方的教诲致以感谢。

 

谁会愿意花时间写感谢信?当然是对这个空缺较在意、不觉得屈就的求职者;更重要的是感谢信内文是当日提到的话题,证明信件是为今次感谢而写,诚意绝非一般千人一面的「罐头」信件可以比拟。



 

我们要明白「你不会觉得屈就吗?」这问题,不代表面试官关心你,亦不是简简单单回答「不觉得」、「我真有兴趣的」就可以安面试官的心,要针对面试官对自己Over Qualified的怀疑,就得重点地「讲以前」,说明自己一直有此理想;仔细地「讲以后」,让面试官知道你对这份工作充满期待;最好能「讲诚意」,一封专为这次面试写的感谢信,可能成为面试官在最后阶段的决定因素。


 

噢!忘了说,M今天是一份报刊的副总编辑!



 

附:「捐款赈灾看CV」活动已完結,已捐款並擲來CV的朋友如果仍未收到回覆,請立即跟我聯絡。


 

附:「如无意外」,今年十月中我又会到武汉一星期,期望会有公开讲座,期望跟你们见面。


 

**********************************

何伟帜的微博:http://www.weibo.com/vichyho

何伟帜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讲师

香港应用语文沟通学会主席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

《明初的宦官政治》、《上班前后100天》、《网络沟通101》、《辩论不是甚么》、《与10优状元谈读书》、《最后一份功课》、《明书与傅维鳞》、《跟乔布斯学简报演说》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