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佳不?
(2012-06-09 15:15:24)
标签:
休闲 |
分类: 读书杂记 |
冬日暖阳,素瓷,净几,陈香。宴坐书房,最惬意之事莫过于品普洱,读手帖。
手帖实则文人间互问消息的手札便笺,或曰文人尺牍。文人之间的通信,当是私密之事,自然无需故作新妇状的矜持,也没有了文以载道的压力,全是文人的潇洒自在的率意。苏轼《答毛泽民》:“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同赏。此外但缄而藏之尔。佩荷厚意,永以为好”。文辞朴素,但深情厚谊全在其中。周作人极为欣赏此篇,说是“随手写来,并不做作,而文情俱胜,正恰到好处”。知堂老人还说“尺牍惟苏黄二公最佳,自然大雅。”这种率性随意、自然大雅化在文人书法家腕下,逸笔草草,清贵的气韵氤氲,拂面而来。也正因了这书法之美,手札便条成为了书法学意义上的帖,好事者汇集成册,作为法书手帖供后人观摩研习。
手帖最宜品读,展卷观摩,犹如晤对古人,感受其字里行间喜忧无奈,体悟其点画殊变之间的逸气淋漓。手帖文辞多简约,或问候近况,或哀悼丧亡,或叙述心情,或感念友情。有时书简短到只有鸿雁往来者意会,外人是很难详解的。这也是我们读古代文人手札常常感到晦涩难懂的缘故。文辞虽短,但言简意深,深情而深切。王羲之的《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是人情物意之美。杨凝式的《韭花帖》:“昼寝乍兴,朝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呈现的是人生真实底色,闲淡平和,温馨浪漫。杨凝式午睡眠觉,窗外秋光静好,朋友送韭花一盘,清香诱人,于是心中温暖,神定气闲,捉笔,铺纸,文词意绪与点画意兴相互生发,终成天下第五行书。胡介的《与康小范》:“笋茶奉敬。素交淡泊。所能与有道共者,草木之味耳。”哲思与温情包裹在笋茶里,在阳春三月的一个清晨送进书房,品味这草木之味,想着远方的朋友,享受此等时光,夫复何求。
品读手帖其实在缅怀逝去的风雅。性情中人必有故实,有故实的人所写信札必有清趣,风雅也藏于其中矣。梁鼎芬与书法大家杨守敬、郑孝胥、沈曾植同为张之洞幕僚,彼此诗词唱和,流下了许多佳妙手帖。杨守敬以碑派书法名世,日本人痴迷,高价买走了杨所留存的和收藏的作品,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杨守敬热。只留下了一部分手札,中有梁鼎芬写给杨的一通:“炖羊头已烂,不携小真书手卷来,不得吃也。”啖炖羊头,品小真书,此等清趣,直教人难以自持。董桥引用周弃子话,不禁感叹:“承平文燕,铺镊风流,神往前贤,心伤世变,不止妙墨劫灰之可为太息也!”
王美怡说,梁鼎芬头大身矮,须眉如戟,相貌一点也不清秀,可他一管在手之时,却是素心如织,妙语绵绵。王美怡在《开放时代》杂志的专栏《旧墨记》里录了梁鼎芬诸多风雅手札:
某年冬天大雪,他修书一封给好友吴子修:“门外大雪一尺,门内衰病一翁。寒鸦三两声,旧书一二种。公谓此时枯寂否,此人枯寂否?”。
梁鼎芬给缪荃孙的书札更是满纸妙墨,寒来暑往,春去秋来,皆有花影琴音留于纸上。春天与友人骤别,他怅然提笔:“天涯相聚,又当乖离,临分惘惘。别后十二到朱雀桥,梅犹有花,春色弥丽。”到了秋天,他殷殷问讯:“秋意渐佳吟兴如何?”冬天的信最是佳妙:“寒天奉书,一室皆春气矣。”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老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