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体 宋调
(2010-05-24 22:33:3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杂记 |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倡断代言诗①,《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②,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③,则宋人之有唐音者。《杨诚斋集》卷七十九《江西宗派诗序》曰④:“诗江西也,非人皆江西也。”《刘后村大全集》卷九十五《江西诗派小序》仍以后山、陵阳、子勉、均父、二林⑤等皆非江西人为疑,似未闻诚斋此论。诗人之分唐宋,亦略同杨序之恉。后见吴雨僧先生宓《艮斋诗草序》⑥,亦持是说。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故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⑦。唐以前之汉、魏、六朝,虽浑而未划,蕴而不发,亦未尝不可以此例之。叶横山《原诗》⑧内篇卷二云:“譬之地之生木,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自宋以后之诗,不过花开而谢,谢而复开。”蒋心余《忠雅堂诗集》⑨卷十三《辩诗》云:“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元明不能变,非仅气力衰。能事有止境,极诣难角奇。”可见五七言分唐宋,譬之太极之有两仪,本乎人质之判“玄虑”、“明白”,见刘邵《人物志·九征》篇。按即Jung:psychologischeTypen所分之Introvert与Extravert⑩。非徒朝代时期之谓矣。
乃尚有老宿⑾,或则虐今荣古,谓宋诗时代太近,何不取法乎上;或则谓唐诗太古,宜学荀卿之法后王⑿。均堪绝倒。且又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⒀,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⒁。若木之明,崦嵫之景⒂,心光既异,心声亦以先后不侔⒃。【钱钟书,谈艺录】
1、缪钺《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2、富于理趣。
3、严羽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4、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5、钱钟书在《诗分唐宋》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6、钱钟书“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一如德国诗人席勒所说:“古之诗真朴出自然,今之诗刻露见心思:一称其德,一称其巧。”
7、严羽:“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
8、胡适在《逼上梁山》一文说到:“我认定了中国诗史上的趋势,由唐诗变到宋诗,无甚玄妙,只是作诗更近于作文!更近于说话。近世诗人欢喜做宋诗,其实他们不曾明白宋诗的长处在哪儿。宋朝的大诗人的绝大贡献,只在打破了六朝以来的声律的束缚,努力造成一种近于说话的诗体,我那时的主张颇受了读宋诗的影响。”[补注:关于宋诗与白话诗的关系,葛兆光写过一篇《从宋诗到白话诗》]
9、[宋人作诗如作文]《随园诗话》卷二,二十八:“刘曾灯下诵《文选》,倦而就寝,梦一古衣冠人告之曰:‘魏、晋之文,文中之诗也;宋、元之诗,诗中之文也。’既醒,述其言于余。余曰:‘此余夙论如此。’”
10、钱穆说:汉朝“察举”制,终于在魏晋南北朝,由“累世经学”,形成累世门阀。到唐代,王谢子弟,因门第血统,甚至不愿娶皇帝的女儿为妻。唐王朝究本朔源,变“察举”为“科举”,故而“文选烂,秀才半;文选熟,秀才足”。“六朝声律”,实为唐人吃饭的家伙事。经五代,到宋朝,我们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从东坡中举,因“文”不因“诗”可知,作文说理已成为取士的根据。而古文中看不中听,正如曾国藩所说:“文言最不宜于说理”,所以,唐宋禅宗论道都用白话语体,因此,宋人打破“六朝声律”,做诗更近于作文、说话,就是自然之事了。
11、鲁迅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12、清人蒋士铨所谓:“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辨诗》)
13、張戒《歲寒堂詩話》:“漢魏以來,詩妙於子建,成于李杜,壞于蘇黃。”
14、明朝人比较鄙视宋诗,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勉强可取(据叶盛《水东日记》卷十记苏平语;那首诗是王珪的《恭和御制上元观灯》:“云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燕,汾水秋风陋...
15、杨景龙《主情、主知与主趣——试论新诗发展史上的唐诗、宋诗和元曲路径》(《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循唐诗路径的主情一派诗人,大都注重诗歌的意境营构……宋诗主知,以胡适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人,是新诗史上循着宋诗路径进行创作的最早一批诗人……王若虚《滹南诗话》指出的宋诗“有奇而无妙”,即有新意而乏情韵的问题……
16、杨慎《升庵诗话》云:“唐诗人主情,去三百篇近;宋诗人主理,去三百篇远。”王士《答师友传诗录》云:“唐人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吴乔《围炉诗话》云:“唐人以诗为诗,宋人以文为诗;唐人主于达情,宋诗主议论。”
17、《回顾、评价与展望--关于本世纪宋诗研究的谈话》莫砺锋/陶文鹏/程杰 原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全唐诗》5万首诗,加上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也不到6万首……唐诗意境多在虚处,宋诗则在实处。……陶文鹏:宋人情感上是讲节制的……更多理趣之作。与唐人相比,宋人的智性思维明显增多、加深,在运用许多技巧方面是更自觉、更精致、更成熟了。我觉得宋诗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艺术方面,当然也有思想内容、精神品格上的……宋人创作的两个最响亮的口号: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18、唐诗:主情、蕴蓄,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词评论方面诗论少。
【李泽厚】:
如果说,战国秦汉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那么,这里(中唐以后)呈现的则是人的心境和意绪”。与大而化之的唐诗相对应的是纤细柔媚的花间体和北宋词。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的诗正是过渡的开始。胡应麟说:“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月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古今,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这并非神秘的气运,而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