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唱作女歌手曹方,曾被喻为“内地版陈绮贞”;近年来人气稳步攀升的香港男歌手林一峰曾被认为是“男版陈绮贞”;台湾另外一位唱作歌手张悬也曾被称作“另一个陈绮贞”。可是,陈绮贞到底是谁?除了那个拿着吉他自弹自唱嗓音娇嫩的女歌手,是否还存在着陈绮贞型态,陈绮贞风格,甚至陈绮贞销售模式?
正是这个陈绮贞,曾获得金曲奖5项提名,2项大奖;也正是她,在唱片市场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凭借专辑《华丽的冒险》在内地最大音像销售网站摘得销量排行榜冠军,售出30万张;还是她,近年来频繁创造票房佳绩,在台湾、香港、新加坡、内地的演唱会场场爆满;又是她,将DIY精神开发到极致,开拓出了一套独立的发行推广和宣传的模式。最近,她又推出了新专辑《太阳》……
引发独立模式
http://s9/bmiddle/5e058c93t6231367374b8
如果你知道魔岩唱片,那么多少了解那个像流星般辉煌到落寞的过程。陈绮贞当年也是魔岩的一份子,她的前两张专辑《让我想一想》、《吉他手》都在魔岩发行。当时,她的定位是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城市的声音”,用以魔岩在经营摇滚乐之外进行另外的市场探索。不过,魔岩没有为陈绮贞带来任何的辉煌,相反是扣在她身上的标签却越来越多,比如“小众歌手”、“民谣歌手”等等。直至魔岩解散,陈绮贞成立好小气工作室,开始自行发行唱片,她的身上又多了一个新的标签:独立。
所谓独立,指两个方面,一是DIY精神,自己创作自己推广自己发行,将一切揽入怀中而不受经纪公司的羁绊;二是指那种以抒发个人情绪为主,以独特个体的内心体验为主要旋律脉络的独立音乐。毫无疑问,陈绮贞与这两点是吻合的。魔岩解散后,陈绮贞原本可以找到更好的下家,但是她却“荒唐”的选择了成立个人工作室,自费发行专辑。首当其冲的是她的单曲和DEMO,到现在为止,陈绮贞共自主发行了DEMO1,3、《Sentimentall Kills》、《旅行的意义》、《After 17》、《Pussy》、《失败者的飞翔》等迷你唱片——这里面饱含了三点,一是所谓的限量版,让人产生“收藏冲动”;二是包装相对精美从而价格偏高,吸引眼球;三是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小投资换来了大收益。
这并不是陈绮贞有意为之的销售模式,而是在当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一种物廉价美的营销方法。但正是这种方法,给陈绮贞的音乐之路打开了局面。她的第三张专辑《华丽的冒险》全部由好小气工作室制作完成,甚至采取了LO-FI(低保真)的录音手法。艾回和星外星分别拿到了台湾和内地的发行权。结果当然是不会令人失望的,除了内地版正版30万张盗版80万张的销量之外,这张专辑还在台湾发行了限量精装版,单曲更是炒到了2000元一张。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在唱片市场全面萎缩的2005年做到的。
陈绮贞证明了,独立和小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独立歌手照样可以得到巨大的市场认可,当然前提是你的音乐足够优秀,具备足够的市场潜力。在没有唱片公司包装推广的情况下,音乐上的认同感更是成为了重中之重。所以说,陈绮贞的成功是音乐的成功。
引领独立风潮
http://s8/bmiddle/5e058c93t623138aee517
也正是05年之后华语乐坛迎来了一段独立音乐的风潮,瞬时间,陈珊妮、苏打绿、杨乃文、张悬、林一峰、曹方等相对来说更具有音乐品质的歌手全面飘红。陈珊妮获得了金曲奖,大陆引进的专辑《后来,我们都哭了》也取得了不俗的销量,而她的新专辑《如果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也于前不久由摩登天空在大陆发行。苏打绿也一样,他们在北京展览馆的演出出人意料的爆满。而06、07年,张悬在SONY BMG发行了两张专辑,并几乎囊括了06年所有的新人奖项。曹方则凭借着第二张专辑《遇见我》而打入主流,在内地售出了10余万张。在卖唱片不赚钱的时代,这些人却纷纷赚钱了?凭什么?一是没有太多的宣传费用,二是价格相对高昂。在流行歌手纷纷抱怨Mp3影响销量的时候,这些歌手却纷纷表示对Mp3“不在乎”。因为能够消费独立音乐的乐迷并不稀罕Mp3的廉价,他们要的是具有一定的品味又简易上口值得收藏的流行音乐唱片,无疑这所谓的“独立”正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你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这些艺人的共同点——没有摇滚乐的愤怒和批判,不是口水歌那种言之无物的流水线产品,靠旋律取胜以抒发个人的小情绪为主,感情细腻,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这不就是陈绮贞吗?没错,她就是打开华语独立音乐的钥匙,在她所带动的风潮之下,许多流行歌手比如赵薇、尚雯婕、袁泉也纷纷在自己的唱片里玩起了高品质,玩起了知性色彩,玩起了现在所流行的词汇——文艺。
陈绮贞曾经说过“独立音乐也可以作出胜于主流商业的品质”,当然她不是始作俑者,而是第一个运作成功的人。在今年发行了新专辑的陈绮贞,已绝不是一个小众歌手的待遇。她将在2月21日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香港红馆举行大型个唱,门票标准为200、300以及500元港币,高过同期举办演唱会的左麟右李,略低于由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以及张震岳组成的纵贯线。目前门票已经售罄,陈绮贞说“有必要会考虑加场”。
解读陈绮贞
http://s10/bmiddle/5e058c93t62313ac891e9
陈绮贞不是一天就炼成的。你必须知道,在“独立女皇”的背后同样有着辛酸的故事,唱片公司的解散在她的生命里也许都算不上一个太大的打击。早在95年,还在台湾政治大学攻读哲学系的陈绮贞报名参加了木船民歌比赛,这个比赛曾经诞生了陈升、万芳、孟庭苇等知名歌手,相当于现在大陆的“超级女声”,不过陈绮贞在初赛时就不幸遭到淘汰。96年,她又一次拿起了吉他参加这次比赛,时任评委的伍佰慧眼识英才将第一名颁给了陈绮贞。虽然那次斩获头名,但是她却没有迎来唱片公司的合约,而是做过缝布娃娃的女工,当过家教,还给麦当劳做过市场调查员,业余时间在台湾一个叫做“女巫”的民歌餐厅里唱了两年。不过那个时候在陈绮贞心里已经坚定一个目标,那就是当一位创作歌手。直到1998年,她终于与魔岩唱片签订了人生的第一份合约。
接下来的事情你应该很清楚了,发行两张专辑尔后公司解散开始独立生涯。在陈绮贞身上“坚持”这两个字是抹不去的字眼。这个看似柔弱的女生,却是勇气惊人,她与传统唱片业绝缘,她在媒体面前保持着耐人寻味的本色,“我不是最好的歌手,我只会唱好自己的歌”;“其实我很懒,很长时间才能写出一首歌”;“我的确像一个小众歌手”,这都是她所说的话,没有任何带有明星味的矫揉造作。你可以说她很坦率,也可以说她小带有些自卑心里,单亲家庭,从小就身体不好,又特别敏感想的别人多,谁敢说自卑不是她创作的初始原因之一?
如果说要总结陈绮贞乃至整个独立音乐走红的客观原因,是一件很难的事。有人质疑,这真的红了吗?他们能卖几百几千万张吗?他们有上千万的出场费吗?他们家喻户晓了吗?是的,都没有。独立音乐只是在这个整体十分颓靡的唱片市场里一道别样的风景,她也必然会做作为一次音乐社会现象而被载入历史。流行音乐,终归还是要步入多样化的时代,由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创造出的并不庞大的市场份额,尔后整合成一个庞大音乐市场。几个当红歌手创造巨额利润的时代,将渐渐远去。所以,唱片工业越来越难做了,可是音乐却不会停止。
为什么陈绮贞的独立模式可以成功?首先是互联网的促进,歌手们并不需要通过传统媒介也就是更需要幕后操纵的媒体,报纸、电视、电台进行推广,而可以直接在网上散步自己的作品。既方便快捷,传播门槛又低,而陈绮贞的独立恰好出现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21世纪初,这是沾了时代的光。再者,陈绮贞的音乐更是琅琅上口,旋律通俗易记,歌词贴近时代发人共鸣,其实与主流音乐的接纳标准并没有严格的区别。而相对那些被唱片公司严重人工化打磨后的唱片,陈绮贞的音乐更为朴素自然,在工业化的流水线音乐遍布市场的时候,她的出现恰好代表了一种在主流之内的差异性,因此迅速抓住了大家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