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易水砚简介

(2014-07-10 07:56:55)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易水砚简介作者:砚者石民
下面这段介绍,本是针对一方易水砚的。稍加完善,放在这样,算是让大家对易水砚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质纯。几无瑕疵。对于易水这样一个古老的名砚来讲,当今同样存在过度开采情况。好在当地制砚选料标准与我们不同,否则这样的好料是绝难再见的。对于任何砚石来讲,其实都存在质纯与否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获得其至纯者。端歙洮河均坑口众多,俱有老坑,然各自优劣岂能单以坑口而断定  ?老坑之优,在于其至纯者。唯独其至纯者,可胜出他坑。苏东坡论砚,言及当时贡品老坑端砚,仍有“十无一二发墨者“之感叹,可见选择之重要。花费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选择权。

--细润。不知道易水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感觉。许多人,包括许多资深砚友,在右文堂见到一方易水砚时,第一感觉往往会认为是端砚。除了颜色以外,我想还有一点就是“细润”。因为当他们听到是易水砚时,也都会惊叹一声:“易水砚也有这么细润吗?”

--发墨。既快又细。谈到易水砚,熟悉的朋友在推介时总会说:“下墨快,用易水”。这是对易水石的一种较高赞誉,因为--“砚以用为上”。这时,大家可能会忽略另一个问题,易水砚的发墨除了快,能否做到细?我告诉大家,“能”!而且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的一个认识,只要是符合我们标准的砚石,一般不会出现发墨不够细的问题,只存在够不够快的问题。关于“细”与“不细”的问题与纠结,我想还是放在砚石上更为合适。

--实惠。谈到易水砚,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实用”!这个实用,包涵两层意思:一是“下墨快”,二是价格低。对于砚水来讲,如果想出精品,需要的不是花费银子去买哪一个坑口、哪一种石品与纹理的砚石,而且是需要你花费精力细心去挑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制砚时,要认真分析砚石。玉带石是分层的,把最好的那一层要留给砚堂。易水砚的实惠,可以说石料本身的成本可以忽略。主要的成本在于两点:一是选料花费的时间和选料经验,经验就是知识,知识也是价值;二是制砚工艺,包括工时多少与最终效果。一方砚的繁杂程度,往往是决定一方砚花费工时多少的主要因素,但可能会与大家通常认识的不一样:对于不同制砚师来讲,一方素砚可能比一方雕刻纹饰的砚要花更多时间。再有,不是雕刻了纹饰,最终效果就会好,因为对于砚这个雕塑工艺品来讲,纹饰只是其中一个并不占主要位置的因素,可以这样说--是可有可无的。

--收藏。这条是加上的。因为说了许多,大家还是对易水摆脱不了一个“实用”的印象,换言之,还是比较“低档”,与“四大名砚”不能比嘛!那就从“四大名砚”说起,说易水是“四大名砚”之一,有人信吗?不过确实是,是经官方(许多朋友知道,不知道可以查一下)认定的,也是“十大名砚”之一。广为人知的“四大名砚”之说,不仅自身矛盾(有五种),而且没有依据,没有出处,没有一个权威的认定,也可能就是一个民间的说法。有人认吗?起码我并不认同,因为一个说法,不是某一组织或个人想改就能改的,一纸公文也不能强奸民意。不过,毕竟易水砚还是“四大名砚”之一、“十大名砚”之一的一个说法。所以可以肯定的说,易水砚是一种名砚,而且名头很多,说法很多,够了。       历史悠久。易水砚是一个古老的名砚,据说始于战国,可谓历史悠久,有“砚之鼻祖”之说。还有一首据说是赞美易水玉带石的唐诗:“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遥忆最深处,应多著石人。”有一点是确定的,徽墨源自易水墨,是易水墨师兼砚师奚超、奚廷圭父子由易水迁入徽地才发展起来的。所以易水砚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了,也是一种历史名砚。
       文化。关于易水砚的赞誉,并不想多说,百度一下。这里要说一下易水是什么地方--古燕都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就是从这里踏上刺秦之路的。“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但燕赵之地古时确为全国的文化中心。笔、墨、砚,这里都可以成为某一段历史的一个发源地。如果不是战争因素,恐怕易水砚的影响要比现在大得多。作为一种名砚,易水不仅历史悠久,同时也与文化密切相关。当面对一方易水砚的时候,也许会让你凝思,带你穿越到那久远的既具文化、又多美女、又富悲情的那个年代和那个地方。
       荣誉。名头、说法,是一个方面。同时,易水还是国礼,还在国际展览获过奖。不多说,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