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的“石声”究竟如何

标签:
文房四宝端砚书法家画家投资收藏杂谈 |
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中对端砚石声这样叙述:“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张海鹏的《砚史》亦云:“磨墨无声,贮水不耗。”又“石细,叩之清越……石嫩,甚者如泥无声”。高兆《端溪砚石考》记载:“其石叩之声泛泛”(指坑仔岩砚石)。《端溪砚史》则指出:“石以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木声拍拍然,金声珰珰然,瓦声玲玲然。老坑皆作木声,麻子坑佳者亦然,余则否。盖石润则声沉,石燥则声浮,清越以长如泗滨之磬者,弗良也。”其意即石质差者叩之则发出瓦声或金属声;石质优、细腻、娇嫩者叩之则是无声或木声或泥声。说叩击端溪石无声这当然是过分夸张,也不大符合情理,物体受到叩击理所当然会发出音响,问题是这种音响是属于或近似什么声音。本来端砚石是石质,叩击时应当发出清越的石声。然而,它所发出的声响却非石声,所以使人感到奇异,有一种神秘感。有人甚至认为,端砚石开采时在水下是软的(开采出来以后才逐渐变硬),因为是“邃古之时纯泥凝结地中(成砚石),至人得之琢为砚”。所以叩击端石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石声而是泥声。其实声音大致分金属和非金属声,非金属声即所谓木声、泥声是也。此外还有小大之分、清越与沉闷之分。端溪水岩(老坑)以及麻子坑、坑仔岩叩之发出的声音是木声或泥声,这是事实,是有科学根据的。至于宋坑、梅花坑、绿端、朝天岩、白线岩、二格青……又作另说,叩击时它们的声音则带铿锵之声,即有石声。如果更确切一点,各个名坑砚石声音也不尽相同,这大概与砚石质地有着密切关系。水岩之所以“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或“木声”、“泥声”,这是因为它的石质极其细腻、娇嫩、幼滑、滋润,岩石成分主要由水云母类和粘土矿物组成,泥质占很大比重。其颗粒细小,分布均匀,使砚石质地柔和,细润如玉,故有所谓叩击时发出“木声”或“泥声”。如果更细致地分,水岩砚石的木声有如湿木之声;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等则如干木之声,它们之间略有差异。
当然,在端溪砚石中有众多的名坑,不同坑别叩击时发出的声音自然不同;尽管同一个坑的砚石中由于厚薄不一、大小有异,声音当然有差异。同时如果用手指弹叩,或用小木棒敲击声音更有差别。
为了探讨和研究端溪石的石声,以同样大小、同样形状(都是小长方形的砚石标本)、同样厚薄,而不同坑别的砚石: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古塔岩、朝天岩、宋坑、梅花坑、绿端等(在每块砚石的右上角钻了孔以线系好,吊着)以小木棒(中国的木筷子)击之,又以手指叩之,的确水岩砚石发出的声音有如击湿木,全无铿锵之声,最近似它的是麻子坑,其次是坑仔岩,再次是古塔岩、宣德岩和朝天岩。至于宋坑、梅花坑以及绿端则明显有石声,即声音比较清晰,有铿锵的感觉。这是大致的说法,也是粗略的很原始的只凭听觉去比较。不过,可以这样说,古人赞美端砚:“叩之无声”、“木声”、“泥声”,这是优质砚材之“声”,实在如是。至于“磨墨亦无声”,则不仅取决于优质的端砚石,还要取决于“墨”,即使是徽墨,也要优质油烟或超漆烟墨。也就是说要墨和砚通力合作,还要人的通力配合,即研磨时要“重按慢磨”,才能达到所谓“磨墨亦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