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平坊
隋、唐以来,为正平县县衙所在。明代城区建坊,因史以县名坊,故称正平坊。
孝义坊
明代,绛州城区设坊,因该坊原建有数座碑坊,有褒孝扬义之意。故称孝义坊。
北 关
古制,近城置厢,设有守卫之险要处称关。因地处州城北门外,故名北关厢,后简为北关。另西关,南关来历同上。
新 关
明代,因汾水泛涨,南关被淹,明万历八年(1580)知州田子坚在旧关之南,营建新关,挂匾名重兴关。俗称新关。
段家庄
因地势不平,原名圪瘩里。明万历年间由稷山段壁迁来段姓,后子孙繁衍,遂更名为段家庄。
寨 里
古为州衙兵寨,故名寨里。
庄儿头
绛州城系卧牛形,村东南原有一大土陵,传为拴牛桩,俗名紧牛桩。后易名为庄儿头。
窑 头
该村傍崖临沟,崖土坚硬,村民多打窑居住。以方位分别称南窑头、北窑头。1947年(民国36年)合并称窑头。
侯 庄
传说帝禹时,此地洪水暴虐。伯益(被禹封为虞侯)助禹疏洪治水,民始安居。后伯益居此,故名伯侯庄。明代改为侯庄。
祁 郭
原为祁、郭两姓住地,故称祁郭。
磨 头
明代以前曾于鼓水两岸设水磨收税,此处为磨头孙某居所。故名。
王 庄
隋代,山东王中主夫妇逃荒居此,形成村落,故名。
石 村
原名水东村,隔鼓水与水西村相对,后因村内阎姓居多曾称阎村,而阎、盐同音,认为水能溶盐,遂更名为石村。
桥东 桥西
原属三林镇,镇内有万善桥,后改为三林桥,重修后又改为余庆桥。以杨东、西分村。故名。
西 曲
原名西渠,后简写为西曲。
寨 子
为西曲的派生村,清道光初(1821)因河汛,部分村民迁往东南菜籽地落户,形成自然村,菜籽、寨子语音相谐,故名寨子。
站 里
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时曾于此处设置驿站,故名站庄,清光绪间改为站里。
站里堡
系站里派生,初由站里一杨姓居民移此,后形成聚落,因曾筑堡自卫,故名。
行家场
由站里派生,原系旧时刑场,后图吉利,改刑为行。故名。
周 庄
建村始于周朝。本为姬氏住地,故名姬庄。至唐玄宗时因讳李隆基的基字音,遂易为周庄。
店 头
始建于明代。旁临桥渡,原为曲沃通汾城要道,因客商往来,店铺林立,故名。
小西村
为店头的派生村,杨姓首居。因坐落在店头之西,故名。
娄 庄
始于春秋,娄氏首居此地,因姓名村。
张 庄
张氏首居此地。因姓说名。
坡 里
在张庄西坡,凤凰岭侧翼,清咸丰年间遇旱,先后有张庄张家、南苏秦家及安泽县马家来此逃荒,形成新村,属张庄,初名张庄坡,1958年更名为坡里。
龙 香
原名李香村,后因村南有唐建龙香院.(后改为龙香寺),遂更名为龙香。
乐义庄
系龙香的派生村,原名李香村庄子,后改乐义庄,系以愿称名。清康熙四年(1665)始独立设置。1958年9月~1960年12月曾划归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