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语文中段的课标解读
(2012-03-22 13:36: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博文 |
关于中段课标的解读
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一:课标解读的意义
我们通过课标的学习,掌握国家对课程教学设定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标准具体体现到各个学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个标准。至于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教无定法,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不同,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但从这一点,课标比教学大纲,应当说是一种进步,是全面的提升。五、六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大纲并不涉及教学理念,只规定每一学期甚至每一课应当传授哪些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偏难、偏深、偏窄。教学大纲比较具体,每一教学环节要求是“刚性”的,老师只能照此办理,很少选择性。从上述的变化可以看出:学习课标就是增强课程目标意识,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
二:对于语文定位的解读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旧课标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定位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新旧对比是不是理解就不再重要了呢?不是的,如果不突出“运用”的特殊重要性,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其实“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特别是“理解”不能笼统地指向语言(汉语),应当明确化为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理解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从这个角度看“运用”才是是语文教学的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守住了“运用”,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语文课程滑向“非语文化”“泛语文化”的可能。
那么一线教师如何把理解和运用,工具和人文有机的统一起来呢?简单地说就是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的这么好。既得意又得言,得意就是内容意思,得言就是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然后在迁移中学会应用。
三:中段识字写字教学的解读
纵观识字写字中段课标要求,有这样几个关键词需要注意:“兴趣”、“习惯”、“能力”。至于教师怎样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习惯,最后形成识字写字的能力呢?就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了。但是从一般技能形成的规律上看,要最后达到识字写字的能力,需要掌握一些方法,长期的进行训练方能实现,除此恐无他法。这就要教师在开展识字、写字教学的时候,重在方法习得,重在体现规律,重在长期坚持。我觉得中年级的识字可适当增加一些字理的识字,写字注意结构的观察,注意笔画间的穿插挪让,伸缩短长,特别要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如:撇捺展时,横要短;中间有横需写长,等关键笔画的观察和比较。
四:中段阅读教学的解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可见中段的阅读教学是在初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的词句段的教学。词句的教学是在段(有时候是逻辑段)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不同于低年级在句中的词语教学和单纯的句子教学。另外词句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理解词句的意思,也就是内容方面说了什么,还要从表达的角度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即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运用语言文字而不那样运用,学习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句、而不是那样的词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这是对小学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的具体落实。
下面的问题就是对于关键词句的把握。教师怎样从一篇篇的课例中找到这样的关键词句呢?希望能从下面的想法中找到启示。
首先:统领句。统领句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样的句子是段落或者篇章的内容或情感的指向,因此在谋篇布局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所当然应成为课标中所说的关键词句的首选。如《种彩那天》母亲所说的“道德难题”的那句话;又如《桂林山水》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语句等。
其次:双关句。所谓双关句就是有些语言不但有表面意思还有语境的内涵意思。就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三次出现描写爬山虎的有关语句,其中从表面上看是对于爬山虎旺盛生命力的描写,其实还有对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留下印象的渗透。这样的语句就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体会这样含蓄写法对于表达情意的妙处。
另外:特殊形式的语句。一些特殊的语句,因为内容情感的需要,必须改变常规的表达形式,这就成了学生理解学习的难点,也就成了教学中的关键词句。如:《触摸春天》中: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一般的教学都集中在神奇的灵性上。但是通过加黑的字体发现,里面藏着表达形式的秘妙,就是一个常识——蝴蝶睁着眼睛,被作者刻意的重点指出,和后文的盲形成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惊讶、敬佩、不可思议的感受。
像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如用词精妙的语句,形象生动的修辞句等,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在内容和形式上走个来回趟,就能达到课程所要求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