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教学反思
(2012-11-01 01:27:39)
标签:
环流热力杂谈 |
分类: 教学反思 |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和重难点的确定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的第二章第一节。在这一节中学生首次接触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这三部分知识间联系密切,是“地球上的大气”这整章基础。
1.大气受热过程
此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A.本段内容要点:(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B.知识准备: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如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地面辐射、地面反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这些知识虽然课标中没有要求掌握,却是理解“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的基础知识,所以要求注意理解其概念及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C.知识延伸:大气的两个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对大气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应用,属于达标后的知识拓展,在教学时可以结合示意图或情景教学。
2.热力环流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应该给于足够的重视。
3.大气的水平运动
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 “气压带和风带”、“气旋与反气旋”等本章后面知识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下的风向判断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
总之,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在水平面上的表现就是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大气水平运动(即风),后者是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不仅如此,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原理与状态,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这一节内容奠定了整章知识的基础。
所以本人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难点是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运用、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初中地理不是会考科目,所以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联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知识基础普遍不高,这给高中的地理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次跟岗学习时任教在生源素质很高的佛山一中高一年级,学生基础很好,课堂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生活体验较多。课堂气氛应该比较活跃、师生互动比较频繁。
三.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达成课堂目标。以各知识点为线索,引导学生理清各原理规律之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真正地理解知识。通过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来逐步推进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身边的地理现象为题,步步演进,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充分准备一系列层次递进的时代气息强烈的课堂活动题,通过加强反馈练习力度,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后反思
实际教学时,本人以两个课时完成本节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围绕教材内容,主线清晰,逻辑性较强,步步演进,注重知识间因果联系,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获得知识体验,并训练地理思维。以身边的地理现象为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内容直观、形象,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学生在材料信息提取能力、读图分析能力以及综合归纳表达能力还是较薄弱的,尤其是在综合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时,思维仍然没有我事先想象中的那么缜密,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正确表述问题的能力还不高,需要我更注意努力地加以引导或启发,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另外,在给高一(20)班上课时,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反应比较慢,思维速度和准确性也不太高,所以在组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更准确地掌握知识,放慢了速度,但没有及时做好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调整,因而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没能完成,而这又导致了这个班的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太多,所以难以用一节课时完成它们,造成进度受到影响,以后得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