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163-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的达成度计算

(2018-12-26 13:00:17)
标签:

比值

小学的算术知识!!

分类: 砂纸-金相技术

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的达成度计算

------其实,很滑稽!而且“欺骗性”强烈

 

 

 

 

 

 

 

 

 

 

 

 

 

 

 

 

 

 

第一点,教务人员对百分率的计算公式的规范写法“一塌糊涂”,你要是认真的话,肯定要看的吐血!

 

其次,大家对于工程教育的认识“十分的僵化”。

 

光学实验技术课程对应于所谓的指标点如下:

5-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资源、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在材料组分及性能设计、制备技术选择、工艺及设备开发、环境影响评估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

9-2.善于与团队其他成员合作共事,分享信息,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能够发挥领导作用,组织协同工作的开展。

10-1.能够针对与材料专业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或公众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前两天,教务科提供了一份“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办法”,实在是看的吐血。全文如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办法

       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建立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是以参加该课程学习的所有学生或其中的一个行政班学生所获得的该课程成绩为样本,用样本课程成绩的平均值与课程目标值(100)的比值作为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值。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来评价学生是否满足毕业要求。其主要依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包括试卷、大作业、报告、设计等),对课程进行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结果大于或等于70分为“达成”,低于70分为未达成。)方法如下:

       抽取的样本:

       针对某门课程,根据学生数的多少,抽取具有统计意义的试卷样本数,要求样本中好、中、差的比例基本均等。简单处理。可以抽取一个教学班。

       课程对某条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值计算方法:

       A为对应各指标点的分值,B为获得对应各指标点分值的平均分值,C为课程的评价值,D为课程目标达成值。

10163-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的达成度计算

10163-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的达成度计算

       【举例】某门课程A对指标点4-1达成的权重为0.3,课程试卷总分为100分,其中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4-1的试题总分为40分,学生相关考题平均得分28分;对某项指标点5-2达成的权重为0.2,课程试卷总分为100分,其中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5-2的试题总分为15分,学生相关考题平均得分11分,课程的报告总分为100,学生报告的平均得分为85分。

       A课程对毕业要求4-1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值为:

       4-1指标点的课程目标评价值=28/40=0.7

       5-2指标点的课程目标评价值=11+85/15+100=0.83

      该课程目标达成值=0.7+0.83/2×100=76

       结果为:达成

 

 

我看完后的想法回复给教务科如下:

实话说,评价方法(下面的复制),没看懂;或者说,举例的计算是错误的。请审核清楚。

另外,没有什么指标点是可以割裂对待的;换句话说,任何考题都是“多重性”含义的。现行的单一性对待,是对于考核计算的“僵化”使用,很滑稽!!!

**

 

我对于上述“办法”的理解、改动、问题如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办法

       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建立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是以参加该课程学习的所有学生或其中的一个行政班学生所获得的该课程成绩为样本,用样本课程成绩的平均值与课程目标值(100)的比值作为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值。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来评价学生是否满足毕业要求。其主要依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包括试卷、大作业、报告、设计等),对课程进行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结果大于或等于70分为“达成”,低于70分为未达成。)方法如下:

       抽取的样本:

       针对某门课程,根据学生数的多少,抽取具有统计意义的试卷样本数,要求样本中好、中、差的比例基本均等。简单处理。可以抽取一个教学班。

       课程对某条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值计算方法:

       A为对应各指标点的分值,B为获得对应各指标点分值的平均分值,C为课程的评价值,D为课程目标达成值。

       【举例】某门课程A指标点4-1达成的权重为0.3,课程试卷总分为100分,其中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4-1的试题总分为40分,学生相关考题平均得分28分;对某项指标点5-2达成的权重为0.2,课程试卷总分为100分,其中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5-2的试题总分为15分,学生相关考题平均得分11课程的报告总分为100,学生报告的平均得分为85分。

       A课程对毕业要求4-1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值为:

       4-1指标点的课程目标评价值=28/40=0.7

       5-2指标点的课程目标评价值=11+85/15+100=0.83 [高深莫测,实在是不懂含义!!比较4-1,那么,5-2应该是:11/15=0.73]

       该课程目标达成值=0.7+0.83/2×100=76[正确的表达式:(0.7+0.83/2×100%=76%]

结果为:达成

 

问题1在于:课程报告的成绩是怎样记入的呢?个人理解是:课程报告的评价值=85/100=0.85

假设课程报告的权重就是剩余的0.5,那么:

课程目标达成值=0.7*0.3+0.73*0.2+0.85*0.5100%=0.21+0.146+0.425100%=0.781100%=78.1%;达成。

 

还有问题2是:课程报告对应那些“指标点”?

 

问题3是:试卷的100分里还有45分对应什么东西?

 

问题4是:权重到底有什么价值?

 

其实,就算是所有的计算都合乎逻辑且准确,意义何在?没有“人心”,所有的数字都是垃圾。若是教师敬业,只要一个总成绩即可,至于综合素养中短板的补足,在于教师自身的认识、专家的听课,随后在课程中进行改进。而改进需要思考的,和分数没有任何关系,同时,分数的高低,也完全体现不出我的课堂的真实内涵。

春江水暖鸭先知,分数的内涵,教师自己内心清楚地很,而同学吗,不好说,会较为复杂。

 

数字本身,没有意义。同样是专业实践环节,同样的分数,我的课堂比较很多其他课堂,我很自信的知道,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形式主义害死人!!!

 

 

参考资料:

http://opinion.huanqiu.com/hqpl/2018-12/13898245.html  贾康:力戒经济政策执行中的形式主义

2018-12-26 00:53  环球时报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导精神非常丰富,直接呼应社会感受,鲜明地指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又再次充分肯定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宏观政策方面,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而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

  我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当下主要是处理怎么松的问题,里面显然含有扩大内需、增加有效投资、支持消费潜力释放的政策意图。接下来,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集团在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意图的过程中,需要深刻领会中央指导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牢牢抓住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结构问题,其实质要求,是对自己所处的特定辖区、特定行业、特定市场领域,形成尽可能高水平的定制化解决方案。需要认清相关的结构性失衡与偏差,有针对性地加以校正,促进高质量升级发展和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的提高。这必定要求实事求是地形成定制化可操作的创新发展方案,避免形式主义的、贴标签式的简单思维产生的种种偏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显性问题明显减少,但仍然面临反弹回潮压力;特别是形式主义问题,顽固不化,出现了新的变种。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发文,全面启动集中整治工作,其中针对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克服执行层面的形式主义问题。

  在经济工作中,形式主义不单单是以往的文山会海,念稿子照抄照搬,拉足架势讲套话、空话、“没有错也没有用的话”,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讲创新却不讲如何创新、不讲试错,不讲如何真正落实中央“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指导精神。这种形式主义,是“为官不为”的代名词,很值得我们深刻分析,在具体经济工作中,防范其带来的不良后果。

  “没有差别就没有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实事求是的真谛,而形式主义则往往表现为,只是基于“政治正确”考虑和速求政绩的功利目的,极端化和“一刀切”地执行政策,以形式主义的“合规严管”,束缚基层创新的手脚,以严防风险为名,取代中央“创新发展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相结合的精神实质,一人干事多人监管,改革创新动辄得咎。

  特别是从当下亟须扩大内需的角度理解,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对激发和释放经济潜力活力、缓解就业压力、扩大有效投资等,明显是不利的。强调扩大内需要以消费为重点,是充分意识到消费的意义和作用,而消费要由投资和经济活力支撑起来,才是有可持续性的。这个活力和民众好的预期所支撑的消费,必须基于我们在经济基本面方面把工作做足,要避免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在经济管理中的“一刀切”。方针与决策执行中必然有弹性,有“相机抉择”的空间和必要性,还应有人文关怀的匹配,如果只知望文生义,看领导眼色“雷厉风行”地以“火线立功”的方式来追求速报政绩,缺乏对“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理解认识,不做因地制宜的独立思考,既非常容易形式主义地走过场,更容易违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精髓”以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优良传统,把正确方向、好的原则,在执行中毁于一旦。

  反对经济工作方针执行中的形式主义,除了从一般思想作风来考虑,还特别需要从深化改革、优化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考虑,在制度层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和消除形式主义的根源。从只看领导眼色对领导负责、转为在执行领导层决策方针中自觉考虑全局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建设性地加以贯彻落实,这一定要通过改革让人人起而负责,人人在负责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把中央精神落实为可操作的高水平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源上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严重偏差、消除其痼疾。

  对于来自基层、民众、网络的信息与多种诉求,一线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必然有所接触和体会。底层的和“自下而上”的有些信息,不排除情绪化特征、片面性,甚至有人会故意制造一些混乱,但其中总体而言,还是可以看出人心向背和需要沟通及加以引导的重点。一线政府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倾听民间的声音,充分注意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并及时做好必要的“下情上达”,以促进科学决策。(作者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