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3-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的达成度计算
标签:
比值小学的算术知识!! |
分类: 砂纸-金相技术 |
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的达成度计算
------其实,很滑稽!而且“欺骗性”强烈
第一点,教务人员对百分率的计算公式的规范写法“一塌糊涂”,你要是认真的话,肯定要看的吐血!
其次,大家对于工程教育的认识“十分的僵化”。
光学实验技术课程对应于所谓的指标点如下:
5-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资源、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在材料组分及性能设计、制备技术选择、工艺及设备开发、环境影响评估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
9-2.善于与团队其他成员合作共事,分享信息,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能够发挥领导作用,组织协同工作的开展。
10-1.能够针对与材料专业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或公众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办法
我看完后的想法回复给教务科如下:
实话说,评价方法(下面的复制),没看懂;或者说,举例的计算是错误的。请审核清楚。
另外,没有什么指标点是可以割裂对待的;换句话说,任何考题都是“多重性”含义的。现行的单一性对待,是对于考核计算的“僵化”使用,很滑稽!!!
**
我对于上述“办法”的理解、改动、问题如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办法
结果为:达成
问题1在于:课程报告的成绩是怎样记入的呢?个人理解是:课程报告的评价值=85/100=0.85。
假设课程报告的权重就是剩余的0.5,那么:
课程目标达成值=(0.7*0.3+0.73*0.2+0.85*0.5)100%=(0.21+0.146+0.425)100%=(0.781)100%=78.1%;达成。
还有问题2是:课程报告对应那些“指标点”?
问题3是:试卷的100分里还有45分对应什么东西?
问题4是:权重到底有什么价值?
其实,就算是所有的计算都合乎逻辑且准确,意义何在?没有“人心”,所有的数字都是垃圾。若是教师敬业,只要一个总成绩即可,至于综合素养中短板的补足,在于教师自身的认识、专家的听课,随后在课程中进行改进。而改进需要思考的,和分数没有任何关系,同时,分数的高低,也完全体现不出我的课堂的真实内涵。
春江水暖鸭先知,分数的内涵,教师自己内心清楚地很,而同学吗,不好说,会较为复杂。
数字本身,没有意义。同样是专业实践环节,同样的分数,我的课堂比较很多其他课堂,我很自信的知道,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形式主义害死人!!!
参考资料:
http://opinion.huanqiu.com/hqpl/2018-12/13898245.html
2018-12-26 00:53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导精神非常丰富,直接呼应社会感受,鲜明地指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又再次充分肯定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宏观政策方面,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而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
我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当下主要是处理怎么松的问题,里面显然含有扩大内需、增加有效投资、支持消费潜力释放的政策意图。接下来,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集团在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意图的过程中,需要深刻领会中央指导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牢牢抓住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结构问题,其实质要求,是对自己所处的特定辖区、特定行业、特定市场领域,形成尽可能高水平的定制化解决方案。需要认清相关的结构性失衡与偏差,有针对性地加以校正,促进高质量升级发展和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的提高。这必定要求实事求是地形成定制化可操作的创新发展方案,避免形式主义的、贴标签式的简单思维产生的种种偏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显性问题明显减少,但仍然面临反弹回潮压力;特别是形式主义问题,顽固不化,出现了新的变种。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发文,全面启动集中整治工作,其中针对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克服执行层面的形式主义问题。
在经济工作中,形式主义不单单是以往的文山会海,念稿子照抄照搬,拉足架势讲套话、空话、“没有错也没有用的话”,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讲创新却不讲如何创新、不讲试错,不讲如何真正落实中央“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指导精神。这种形式主义,是“为官不为”的代名词,很值得我们深刻分析,在具体经济工作中,防范其带来的不良后果。
“没有差别就没有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实事求是的真谛,而形式主义则往往表现为,只是基于“政治正确”考虑和速求政绩的功利目的,极端化和“一刀切”地执行政策,以形式主义的“合规严管”,束缚基层创新的手脚,以严防风险为名,取代中央“创新发展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相结合的精神实质,一人干事多人监管,改革创新动辄得咎。
特别是从当下亟须扩大内需的角度理解,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对激发和释放经济潜力活力、缓解就业压力、扩大有效投资等,明显是不利的。强调扩大内需要以消费为重点,是充分意识到消费的意义和作用,而消费要由投资和经济活力支撑起来,才是有可持续性的。这个活力和民众好的预期所支撑的消费,必须基于我们在经济基本面方面把工作做足,要避免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在经济管理中的“一刀切”。方针与决策执行中必然有弹性,有“相机抉择”的空间和必要性,还应有人文关怀的匹配,如果只知望文生义,看领导眼色“雷厉风行”地以“火线立功”的方式来追求速报政绩,缺乏对“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理解认识,不做因地制宜的独立思考,既非常容易形式主义地走过场,更容易违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精髓”以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优良传统,把正确方向、好的原则,在执行中毁于一旦。
反对经济工作方针执行中的形式主义,除了从一般思想作风来考虑,还特别需要从深化改革、优化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考虑,在制度层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和消除形式主义的根源。从只看领导眼色对领导负责、转为在执行领导层决策方针中自觉考虑全局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建设性地加以贯彻落实,这一定要通过改革让人人起而负责,人人在负责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把中央精神落实为可操作的高水平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源上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严重偏差、消除其痼疾。
对于来自基层、民众、网络的信息与多种诉求,一线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必然有所接触和体会。底层的和“自下而上”的有些信息,不排除情绪化特征、片面性,甚至有人会故意制造一些混乱,但其中总体而言,还是可以看出人心向背和需要沟通及加以引导的重点。一线政府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倾听民间的声音,充分注意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并及时做好必要的“下情上达”,以促进科学决策。(作者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