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9-如何有效区分调质组织中的铁素体来源?

标签:
吴老师有货! |
分类: 砂纸-金相技术 |
如何有效区分调质组织中的铁素体来源?
------加熱不足? 冷速不足? S45C。台湾吴老师,的确完美碾压!!!
体现在:咨询者不会“问问题”,回复者“空对空”。一个技术群体,首先还是要规范“问问题的格式”,否则,无谓的浪费太严重,也没有促进提高,似乎只是在“比烂”谁更强。
至于说制样的水平,实在是“够恶劣”。
国内竟然没有看见一个人提及“铁素体魏氏组织”的独特形貌特征“自奧氏體晶界析出魚骨狀鐵素體, 刺向晶粒內”;吴老师,说了出来。这就是冷却环节。当然,魏氏组织倒不见得一定是鱼骨状;不过,我个人不用“魚骨狀”的修饰,而用“梳子、五指山、笔架山”来形容,尤其会用“梳状”,因为“不对称”,指向一侧。
吴老师一般,不是“干说”,而是有图有真相;自叹不如。我就只好汗颜“借用”。
参考资料:
[1]
发表于2016-8-29
22:25:02
12.png
书本介绍
4.JPG
3.JPG
2.JPG
1.JPG
加热保温时间不足或加热温度低,因为奥氏体的形核是从晶界开始,此时来不及溶解的铁素体分布在基体内,同时,如果保温时间不足,奥氏体来不及均匀化,冷却时局部会发生托氏体转变。
冷却过慢,铁素体的形成同样也是从晶界开始,此时,铁素体分布在晶界上,同时存在托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等。
如果是未融铁素体,不告诉你什么,要你马上判断是加热不足还是保温不足,这个我觉得有点难判断。
我觉得要综合判断,这两个铁素体形态其实有时候很像的。举个例子:亚共析钢退火后的亚温淬火,这个未融入的铁素体其实还是有点网状特征的和亚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然后先析铁素体有类似之处。但是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判断,那就是晶粒的大小。前面个是亚温淬火,说明温度并不高,那么奥氏体晶粒就不会很大。第二个是完全奥氏体化后析出部分铁素体再淬火,至少后面一个晶粒度会比前一个的大。还是很多微小的细节,把这些全部综合起来分析能够大概判断出,不一定百分百判断出
析出铁素体与未溶铁素体的区别?
个人觉得第一张图说的未溶铁素体未必靠谱,书也有说错的时候。。。
“加热保温时间不足或加热温度低,因为奥氏体的形核是从晶界开始,此时来不及溶解的铁素体分布在基体内。“这个是在原来晶体内,也是在淬火后的晶界上吧
[2]
发表于 2011-11-17 11:3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3]
发表于:2014-6-27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1. 未溶铁素体是因为奥氏体化不充分(欠热)造成,判断是否为韦彤铁素体,首先要看什么材料?采用的奥氏体化温度?其次,再看产品的有效直径(厚度)和加热、保温时间;
2. 析出(先共析)铁素体主要是冷却不充分、冷却不足(欠冷)所造成,这个也要看具体材料、产品的有效直径(厚度)、实际冷却条件等;
3. 未溶铁素体与先共析铁素体的金相形态不同
关于材料及工艺会给判定铁素体来源以帮助。
但我想探讨的就是金相形态的不同,有哪些不同?刚翻看了aaron01的贴子,其中有一特征,未溶铁素体内部会出现“岛状的马氏体圆圈”“岛状物”。那么还有什么形态特征有助于有效判定铁素体来源?aaron01在贴子后面的有总结。学习了!
说说个人看法,在我们确定原材料组织状态的情况下,如果有未溶铁素体,那么表示奥氏体不完全,晶粒细小,冷却速度够快,那么几乎都是未溶铁素体+马氏体(可能有残奥);在我们确定原材料组织状态的情况下,如果有先析铁素体,那么可能是奥氏体化完全,冷却不足造成铁素体析出,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沿铁素体网看出大致的奥氏体晶粒度,因为牵涉到冷却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伴有部分非马氏体组织出现。在我们确定原材料组织状态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未溶铁素体伴随先析铁素体的情况,奥氏体不完全,冷却又不足,那么在晶粒细小的基础上,可能伴随非马氏体组织的出现。
[4]
Nov 27
200x
5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