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25-‘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2018-10-05 11:36:43)
标签:
百钧一羽毫末舆薪 |
分类: 砂纸-金相技术 |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不为也,非不能也!
http://www.sohu.com/a/208077284_488455
2017-12-02 23:29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这一章,是孟子和齐宣王的第二段对话,对话的基础,仍然是之前关于“以羊易牛”的话题。
孟子和齐宣王,都是很会聊天的人。其实会聊天很简单,不外乎两点:倾听和赞美!齐宣王以羊易牛,国人都以为他小气,而孟子独对这种行为大家赞赏,不仅认为这体现了齐宣王的仁爱之心,而且还说他“合于王道”!商纣王因暴政失天下,周文王行仁政得天下,时代并不久远,只是战国时代,诸侯争雄,大家都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但是,骨子里谁不想让自己的国家长治久安呢?
所以“合于王道”,这四个字,还是让齐宣王深感兴趣的!因此,对话的一开始,齐宣王对孟子也是赞美有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于我心有戚戚焉。”然后顺势问一句“为什么说这个做法是合于王道的呢?”
当然,会聊天还得有挖沟通的手段,我们常说一个成语,叫“水到渠成”,事实上,往往是“渠成水才到”,所以,这里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上去另起炉灶,又问了他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力举百钧(3000斤),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明察秋毫却不见舆薪,可信吗?当然不可信。孟子的提问,往往具有强大的逻辑性,结好了套子,容不得你不钻。
从而引出了“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其实是在为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张本!
“不能”,是力所不及,是先天素质;“不为”,是有力能却不做,是后天追求。
而齐宣王能把仁爱之心用在一头牛上,说明他是有仁爱之心的,不是“不能”,他有个这先天的素质,但是,他的仁爱之心却没有用到老百姓的身上,说明他是“不为”,是根本不想做。
要知道,仁爱之心,用在禽兽身上,禽兽不能感激,但是,如果用在百姓身上,这就是民心的凝聚力。王道是什么?就是得民心嘛!当年商汤被囚于夏台,后来遇赦归国,路遇猎人四面结网,商汤去其三面,只留一面,百姓感叹“汤德至矣”,于是,天下归心。
齐宣王和孟子都是熟知这件事情的,所以,话就不用说的太明白,高手过招,点到为止,大家面子上都好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已经说的很明白,把仁爱之心大而化之,就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