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93-很多考试都是交论文,考试就是抄书,答案全都在书上
(2017-07-19 16:51:05)
标签:
几年如此的话人就变傻了! |
很多考试都是交论文,考试就是抄书,答案全都在书上
------《光学实验技术》平均七十多分,“杀手”课程?必修,躲不了!
大学如此:
不少大学生对记者直言:“很多考试都是交论文,考试就是抄书,答案全都在书上,加上不少科目开卷,可以说只要是识字的都能过。”记者了解到,由于大多数课程的平均分都在80分以上,以至于平均分在60多分的课程就被视为“杀手”课程,让学生望而却步,能躲则躲。南京大学大四学生邵凯翔告诉记者,在身边不幸挂科的同学里,几乎没有人是因为功课学的差,绝大多数是因为翘课太多。“学校有规定,上课点名三次不到,不允许参加考试,因此而未能参加考试而挂科的学生居多。”
http://edu.ifeng.com/a/20150109/40937311_0.shtml
2015年01月09日
07:55
中国各大高校“挂科王”科目榜
高校“挂科榜”风靡网络迎来一片叫好
没有“挂科”,那还能叫大学?
正逢高校期末考试季。昨日,一份不完全版的《中国各大高校“挂科王”科目榜》风靡网络,全国近30所知名高校的学生“吐血推荐”,将该校的“挂科王”科目顶到榜单。
“有一年,60人的班级挂了44人。”这是复旦大学学生在力推《自动控制原理》上榜的推荐语。北大的《应用随机过程》、华中科技大学的《电路原理》、西安交通大学的《概率论》、同济大学的《机械制图》被称为“挂完上册挂下册”。而在武汉大学,“挂科王”是《近代史纲要》,该校甚至还流行一句话:“校车上请给老弱病残孕及挂掉史纲的弱势群体让座。”东南大学的《机械设计》也凭借50%的挂科率让学生们膜拜为“杀手”。同时上榜的还有南京大学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南京理工大学的《数学分析》。
榜单显示,理工科挂科明显高于文科。而从学生所挂科目的类别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位于前列。记者就这几门上榜的专业课询问了省内高校,老师们认为,这几门课的确相对较难,但挂科更多的是态度问题,而非能力问题。南京理工大学教师班恬表示,目前功课的难度并非是影响“及格率”的主要因素。“拿榜单上的数学分析来说,其实是工科生的基础课,比高等数学略难,老师在出卷时候,会保证有80分的内容是基础分,只要认真上了课的学生,挂科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南大上榜的“挂科王”《有机化学》,南大化院辅导员李兴华告诉记者,南大化院的《有机化学》,挂科率一般在10%左右。“但难度并不大,可能是因为选修人数太多,除了我们化院,很多学院都要上这门课,就像全校大部分院系学生都要上《高数》一样,所以上榜了。”而对于挂科率号称超过50%的《机械设计》,东大流动助教赵扬老师介绍说,作为主要专业课,这门课程的确有难度。“机械学院老师对学生要求很高,平时抓得很紧,学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过关,分数也不会特别高。”
“快来膜拜‘杀手’吧!”
对于“挂科王”科目,出乎意料的是,其实学生们是恨中有爱,“喜欢让学生挂科的教授被称作‘杀手’,如果一个大学没几个‘杀手’,断然没有资格叫名校。”在中科大的贴吧里,曾有学生这么总结。“没有挂科的大学,便不是完整的大学”,这已经成了现代高校学子的一种共识。有同学小魏在推荐该校《计算物理》时,特意发来期末考试要求,“真题,不提供;形式,任意可能;时间给足,但你们绝对做不完。”小魏说,老师的严格把我震到了,“如果是抱着混过去的态度考试,那就要付出代价。”
有老师表示,其实“挂科”是倒逼学生好好学习的办法,比上课点名还有效。“挂科”的本质是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方式。事实上,高校之间对于“挂科”也有不同的把握,记者了解到,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少学校规定了课程考核的不及格率。据华中师范大学去年12月30日的新规,要求该校所有课程,总评成绩不及格率不得低于5%,否则将由学院组织进行复查,校内外专家进行抽查。而北京大学早在2012年,就杜绝了考试100%的通过率,将不及格率控制在1%-10%,如果出现某门课学生全部及格的现象,学校将会追究老师的责任。
其实,“挂科”在欧美发达国家更为普遍,这源于这些国家“宽进严出”的教学理念。有数据显示,在荷兰有些学校,课程及格率只有30%左右,而在美国只有60%的大学生能够在6年内毕业。
“其实这个榜单上该挂科的学科还是少了,如果认真考试,那些上课睡觉,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生都应该挂科。”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由于省内高校限制考试不及格率的上限,超过15%的不及格率需要上报学校说明原因。“没有老师会冒着一边被学生骂、一边被评定为教学事故的风险为难学生。”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高校,暂时没有给不及格率设置下限,相反不得高于15%的不及格率成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压低考试难度,甚至唯恐学生不通过而考前“划范围”,“皆大欢喜”地全员通过是一种常态。
不少大学生对记者直言:“很多考试都是交论文,考试就是抄书,答案全都在书上,加上不少科目开卷,可以说只要是识字的都能过。”记者了解到,由于大多数课程的平均分都在80分以上,以至于平均分在60多分的课程就被视为“杀手”课程,让学生望而却步,能躲则躲。南京大学大四学生邵凯翔告诉记者,在身边不幸挂科的同学里,几乎没有人是因为功课学的差,绝大多数是因为翘课太多。“学校有规定,上课点名三次不到,不允许参加考试,因此而未能参加考试而挂科的学生居多。”
“事实上,宁可看到一半学生重修,也不愿意看到大家都拿着高分,工作了却什么都不会。”苏大学者叶冰表示,国内大学入门关口在高考的环节,通过严格选拔之后,进入大学就开始相对宽松,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到了大学开始不再管用,才出现了“挂科”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挂科率”无疑以另类的方式,给了大学生和学校一个善意的警示。
[2]
2016.05.08 10:17
感谢大学让我遇到这样的好老师
毕业时间越长,大学故事越发模糊。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事情已渐渐消失于脑海中。唯独有些人有些事却无论如何,你却难以忘记。
大三那年,开始接触专业课程,这让我兴奋不已。烦躁的基础课程终将成为过往的炮灰,烟消云散不会再回。
前两年的基础课程阶段仿佛是高中的后时代,让人厌烦。以为脱离了高考,痛苦不再。谁知仍需活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的困扰中,让人厌烦至极但又不得不痛苦挣扎。
带着期待的心情开始了大三学习生活,谁知应了那句俗话,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因为专业课程开始实行小班授课,翘课的梦又一次破碎。
梦已破碎,只好乖乖上课。那天上课,走进一位女士,她一副无框眼镜,身穿黑色职业套裙,面带微笑走上讲台。我知道这就是即将授课的周老师。
在没有正式上课前,我仍然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大学老师。传言说部分大学老师都是走过场,不会好好备课,讲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已然老套,对学生更是没有关心并且没有耐心。
我想传言并非全无道理,既然有传言必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并非无中生有。很幸运,接触周老师后,她没在这样的队伍中。我很欣慰能够遇到这样的老师,她的师德让我敬佩并且感动。
记得那是一门液压传动课程期末考试,整个专业70号人挂了将近一半。这样的结果想必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事实正是如此,等待我们的只能是来年开学的重修考试。
即使挂科并且开学还需补考,但假期的到来我们早将补考忘得一干二净。所幸开学重修开始往往安排在开学的第二周周末,前两周就是大伙儿复习的最佳时间。
以为与往常一样,补考资料自己复习并无他人指导。结果周老师的举措,着实让我意外。新学期课上,周老师并没有马上给大家上课,而是告诉大家,参加补考的同学们如果有兴趣每天放学后在教室里给大家补习1个小时。
教室里沸腾了,大伙知道如果有辅导定可以通过考试,也许还可以考过75分刷掉所谓的“黑学分”。那一次,周老师的举措颠覆了我以往的思想,原以为大学老师总是上课讲学,下课走人的模式。但是这一次让我知道了传言终究是传言,并不能以一概全。那样的老师毕竟是少数,好老师还是很多,而周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确实如大家所愿,全部通过了开学重修考试。这一次爱的呵护后,我发现周老师的课上很少出现了缺勤的状况,而我更是认真听课做好每一节课笔记。从来没有想过大学里的我还能这样认真听过一节课,这是一份感动,也是一种尊重。感动周老师无畏的奉献,而我学会了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我想这是相互的。
大学里的翘课,上课的缺勤。许多老师往往会采用点名的方式进行控制学生的缺勤状况,少数老师也许还会采用更加奇葩的方式进行控制。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总是照本宣科,又有几个学生愿意上这样的课,如果是选修课程还能进行双向选择,而如果是必修课程那只能忍受折磨了。大家都知道力还是相互的,难道授课就不是这样的道理吗?
为什么有些课程总是座无虚席,甚至教室走道上及门口还会站着学生听讲?而许多课上总是缺席不断,甚至听课的寥寥无几。我想这就是差别吧,这或许就说明了老师讲课的魅力所在,大家会被老师的讲课内容所吸引,听得不亦乐乎。当然还有另外一类,老师讲课虽达不到座无虚席的地步,但授课之时学生不会出现翘课、缺勤,我想这也是一种能耐,至少我们不厌烦这样的课程。
很快,毕业如期而至。大伙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设计,选择导师方面,毫无疑问我选择了周老师。而周老师也没有异议地选择了我,大学的最后一课很幸运还是周老师进行授课。
毕业设计开始时,正好赶上了毕业实习,单位还要求实习期间住在公司。面对毕业设计不敢应付了事,担心没通过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面对实习也不敢掉以轻心,担心最后没有通过考核,毕业后工作就是打水漂了。那段时间心里不停地琢磨着如何才能达到平衡。
我把困难和想法告诉了周老师,周老师答应了我的要求同时给了我解决的方案。都知道工科生尤其是学机械的工科生,毕业设计难免少不了画图,而画图就必须到学校教室。周老师给我选择了一个不需画图但需学习一门新软件的毕业设计,同时答应我可以不需要每周到学校参加汇报,只需要将成果通过网络展示就好。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单位实习的困扰,又解决了毕业设计的烦恼。
毕业答辩时,以高分通过考核,虽差一分可以拿到优秀毕业设计,但我很知足。最终也被实习单位录用,签订了合同,大学终将以一个完美的结局告终。毕业典礼上周老师问我,这大学上得挺值得了吧,没有遗憾了吧。
我笑了笑说,大学里最感动的一堂课是您给我上的,而大学里最后一堂课也是您教会我的。第一课您教会我做人可以无私奉献,付出并不一定有回报,但是没有付出那回报又谈何说起。最后这堂课,您教会我了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在我困难的时候,您选择了理解并且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到。谢谢您的理解和信任,我做到了并且这个结局并没有让您失望。
周老师笑了,我知道她是发自内心的。虽然不知道周老师的想法,但唯一确定的是我那时的话语,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感谢,感谢大学里让我遇到这样的好老师。
毕业后,和周老师的联系不曾断过。她常询问我的工作状态,了解社会工作需求。我想周老师是想要通过了解更多的社会动态,能够给学弟学妹们更多的就业参考意见吧。
而我多是与老师瞎唠叨,听听她说学校的变化,了解老师近期的工作进展罢了。
听闻毕业后,周老师成立新能源汽车设计小组,担任指导老师。主要是设计节能汽车,争取在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一展雄风。听周老师提起时,她满脸荣光,想必这个团队给她带来了许多的欢乐和感动。
优秀的团队中少不了能够带领大家向前冲的领路人,作为指导老师的她,一定是关心疼爱学生的好老师,一定是困难千方百计帮助解决的好指导。学生一点点地进步,一点点地成长,应该是周老师所期待的。而期待的背后往往都是辛酸泪水,都是熬夜奋战的付出。
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散场的宴席能有几人记住彼此,又有几人能够细细回味那把酒当歌时的豪情壮志,又有几人能将觥筹交错时当作回忆。我们生活在一个精彩但复杂的社会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但是人走了,事过了,也就茶凉了,当初的豪情壮志也随之烟消云散。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在乎是否常常联系,不在乎是否看似关心的说教,也不在乎那觥筹交错的狂欢。我们在乎的只是那一颗心,那颗在困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的雄心,那颗在挫折之时给予一个关怀的爱心,那颗在伤心难过时给予一个拥抱的暖心。
毕业不说再见或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相聚相识便是一种缘分。曾经的过往终究成为回忆,只为再次相聚时,我们能够理直气壮说出,感谢大学能够让我遇到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