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8-镍的显微组织及金相腐蚀特性
(2014-12-30 10:26:17)
标签:
镍的显微组织邱君芳 |
镍的显微组织及金相腐蚀特性
------作者是金相技术、分析的绝顶高手
邱君芳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宝鸡分院)
镍具有面心立方结构,无同素异形转变。冷加工后经完全退火的镍的显微组织和大多数面心立方金属完全再结晶组织一样,具有多边形的晶粒,晶界较平直,晶内有大量退火挛晶。如果存在杂质氧、硫、铅和其他不溶酝镍的元素,即使含量极少也将形成第二相或与镍形成低熔点共晶(如Ni3S2与Ni的共晶),分布于晶界,强烈降低塑性和高温性能。
晶内的退火孪晶是在再结晶或晶粒长大过程中晶界迁移时形成的。通常是以(111)为孪晶面的共格孪晶界,这种孪晶界具有很低的界面能,形成孪晶将使系统的能最降低,因此,形成孪晶已成为再结晶过程的驱动力。退火组织中存在大最孪晶是必然的,并非取样、制备金相试样造成的假象。
镍退火组织的另一特点是存在许多未闭合的“断开”晶界,常误认为是腐蚀程度不够,晶界显示的不完整,其实,这是聚集再结晶时晶粒长大的早期阶段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形成的“悬挂界面”。
镍是内层电子未填满的过渡族金属,易钝化,化学活性较低,氧化能力差,金相腐蚀需用氧化性的酸才能显现组织,用传统的化学腐蚀法,孪晶界比大角度晶界容易显示,这是由于在化学腐蚀条件下,孪晶界电位比大角晶界要负所致。采用电解腐蚀法,在一定的电解规范下,两者的腐蚀电位会发生相反的变化:孪晶界变得难以显示,而大角晶界却容易显示出来。但,如果控制电极(试样)电位处于钝态进行电解复膜,仍会使孪晶显露。所以,用化学腐蚀与电解腐蚀相结合的方法使孪晶与大角度晶界能同时显现。由于镍的这种金相腐蚀特性,可根据显现组织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腐蚀方法。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1992年02期)
参考资料:
[1]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mA1JJkdxmjPK994i1WSkzYTk
回答:现在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宝鸡分院),下设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原902厂)
[2]
陕西省有色金属工业获奖情况见表7—2—4
陕西省有色金属工业获部省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统计简表
20 |
○九工程用Zr-2合金和铪材 |
宝鸡有色金属研究所 祝洪耀、沃廷枢、何全波、丁学峰、王载兴、邱君芳、张汝彦、刘学田、于广聪、李燕、朱朝旭 |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子项奖)、1987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
|
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 王道隆、程敏、王华森、江河、刘振球等 |
[3]
Ti-6242S合金显微组织研究 |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
82 |
|||
镍的显微组织及金相腐蚀特性 |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
|
219 |
||
相衬技术在钛合金金相分析中的应用 |
|
49 |
|||
显示钛合金组织的一种新方法--衬膜彩色偏光法 |
34 |
||||
纯钛薄板“显微黑点”本质的分析 |
|
20 |
|||
显示LD2铝合金薄壁管退火晶粒的电解复膜-光蚀技术 |
|
7 |
|||
钽、铌及其合金金相样品制备方法 |
|
72 |
|||
钨钼晶粒度的测定方法及其误差分析 |
|
17 |
[4]
据解放军报11月21日报道,我是一名和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同时服役的老兵,在基地工作了38年,曾经担任过3艘核潜艇的政委,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支部队一步步成长壮大、走向辉煌。
当年,建造核潜艇,被列为国家第9项重大工程。因此,就有了“○九”这个特殊的代号。在我们部队,艇叫“○九”艇,人是“○九”人,锤打出来的是“○九”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深刻内涵。
上世纪60年代末,海军组建核潜艇接艇队。从常规潜艇挑选出的36名艇员,大多数只读过初中,连“核裂变”这个词都没听说过。就是这样一群官兵,面对核物理、流体力学等30多个专业,面对上万台设备,勇敢地迈出了水下长征的第一步。当时,学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连个像样的课桌都没有,十几个人睡在一个大通铺上。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白天一身油、一身汗地钻舱室、练实操,晚上加班加点学习专业、钻研理论,最后不仅全部通过考核,还摸索编写出4部核潜艇训练教材。这36名官兵,被誉为“36棵青松”,就是以他们为骨干的第一支艇员队,把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核潜艇开进了深海大洋。
核潜艇发展的每一步,都面临着技术封锁,每一步追赶跨越,靠的是勇于挑战、艰苦奋斗。1988年4月,我核潜艇首次组织极限深潜。大家知道,每下潜10米水深,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如果核潜艇承受不了深海的巨大压力,就有可能被海水压爆。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深潜试验,结果艇毁人亡,129人遇难,他们用生命为后来者提供了警示和借鉴。我们核潜艇下潜开始,深度逐渐加大,舱内异常寂静,甚至能听到艇员的呼吸。随着压力增大,舱内“嘎嘎”作响,一根支撑深度计的角钢也变了形。突然“砰”的一声,一股水雾从船舷阀喷射而出。官兵们沉着冷静,及时处置险情,在艇长的指挥下,精确操作,驾驶潜艇一米一米接近和超过了预定深度。中国核潜艇的深潜纪录诞生了。这次试验,既检验了核潜艇深海作战性能,也为后续艇的设计建造获得了宝贵数据。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服役后,急需科技人员。一大批风华正茂的人才,服从组织安排,相继踏上了这一神圣的领域。基地装备部总工程师焦增庚,就是他们中的一位杰出代表。这位新中国第一代核反应堆工程专业高才生,参加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后来随部队整建制转业到地方,曾主持建设了国内第一个核动力热工试验室。为了核潜艇事业,他放弃到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工作的机会,37岁时,第二次穿上军装,在基地一干就是29年,被官兵们誉为核潜艇“保护神”!
2005年春节前夕,我随核潜艇战备远航。在远离祖国的大洋深处,在不分昼夜的狭窄舱室,我们收不到亲人的祝福,听不到节日喜庆的鞭炮声。依据航海日志推算,迎来了水下除夕夜。大家自己动手包饺子,吃了一顿特殊的年夜饭。当时,我们还在水下写了一副春联:举青春火炬点亮万家灯火,献热血忠诚守护祖国团圆。横批:深海有我!
40多年来,“○九”精神像一团火炬,在一茬茬官兵的手中燃烧、传递。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支撑,我们核潜艇官兵才甘愿拼搏奋斗,不惧生死闯关,为党和人民劈波斩浪、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