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7-Q235钢板经层流冷却后表层的金相组织

标签:
金相分析 |
Q235钢板经层流冷却后表层的金相组织
------从照片而来的推测
看到一个讨论[1],知道了一个名词:层流冷却[2]。资料[1]中的照片所呈现的热处理工艺组织,个人判断如下:
第一,存在明显的铁素体魏氏组织;说明冷却温度较高、冷却速度也较快。
第二,不觉得存在上贝氏体;没有典型的“羽毛状”形貌存在。
第三,粒状贝氏体,也不现实,确实,缺少,微合金元素(Nb、V等)。
第四,马氏体回火后的组织(索氏体),个人判断,也不太像;从蚀刻的灰度看,倒像是没有回火的马氏体。要是用显微硬度技术的话,应当可以判定。含碳量在0.2%以下的话,100克载荷,测量出300~400左右的数值。
至于说,珠光体,好像是没有;光镜下至少看不出来,就算是有,恐怕也应当是“屈氏体”了。
[1]
该图片为Q235钢板经层流冷却后表层的金相组织,终轧温度较高。请各位分析一下,具体组织是什么?本人以为是铁素体+珠光体,围住的有界面的好像是马氏体回火后的组织?不知对否?
原文由
中间围住的组织为粒状贝氏体组织(也有称为无碳马氏体的),是由于钢中的微量合金元素偏析造成的。
从成分上,该钢板合金元素仅有硅和锰,而粒状贝氏体我一般在含有微合金元素(Nb、V等)的钢中才发现。我还是倾向于上贝氏体或马氏体回火后的组织(索氏体)。再请赐教!!!
[2]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sfmvkGrpnsYj8o0GahCKyfcJ
层流冷却是控制带钢卷取温度,提高热轧带钢性能的一种重要技术,已经在热轧带钢的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热轧带钢冷却技术的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艺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各种冷却装置和冷却工艺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控制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控制策略、控制系统的进步。
层流冷却的控制,必须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冷却模式,满足不同产品的要求。要求系统控制稳定、水耗量低,实现带钢冷却温度高精度控制。
层流冷却系统控制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根据原始数据输入,计算带钢终轧温度、目标卷取温度,设定带钢冷却所需的空冷段长度和水冷段的长度。根据实测值调节冷却集管的开闭数量,调节水量和控制冷却温度精度。其中,通过分析研究,计算层流冷却水量调节与带钢温降是建立带钢冷却系统控制模型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热轧带钢层流冷却系统普遍采用了冷却路径控制,可以实现前部快冷、后部快冷、稀疏冷却、间断式冷却等多种控制冷却模式。为了加强对带钢相变过程的控制,可以在输出辊道的前部或者后部采用超快速冷却装置。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应用于热轧带钢和中厚板的轧后快速冷却,如:Arcelor/Carlam,NKK/福山,TKS等热连轧机组,对于3~4mm厚度的钢板超快速冷却装置的冷却速度可以达到每秒400℃以上。比利时科克利尔和日本的NKK通过应用超快速冷却技术,对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过程进行精确控制,分别成功开发了700MPa级和800MPa级高强度汽车用热轧带钢,用于制造汽车车轮轮毂。热轧带钢层流冷却系统有的采用边部遮蔽技术,以实现带钢横向温度分布的高均匀控制,这一技术对于高强钢的横向组织均匀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一种叫做“双调节段的温度前馈控制”的新方式近来引起注意。
以往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在层流冷却控制上采取的是温度前馈加温度反馈的控制方式。为了提高控制精度,常规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引入反馈控制,以弥补前馈控制的不足。这种反馈补偿,就是在带钢段到达卷取区高温计处时,根据实际落到带钢上的水量来计算温度变化,利用测量的卷取温度和预报的卷取温度的差别确认和修正参数。然而,这样的做法始终解决不了反馈的“时滞性”,因为在施加反馈控制时,此段及其后相当长的带钢已经过了冷却区域。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新的控制理念引入了双调节段的温度前馈控制新方式。其关键点是在粗调段和精调段之间设置空冷中间段,设置多个高温计。用精轧出口高温计的测量值来控制粗调段的冷却,使带钢在经过中间段前就消化掉终轧出口温度、速度、厚度波动带来的影响,得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目标中间温度;同时,用中间段高温计的测量值来控制精调段的冷却。由于是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温度基础上进行微量调整,而且相对于粗调段,是个较短的工艺流程,因此成功地规避了反馈控制的“时滞性”,得到了理想的控制结果。
[3]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ifnxakniYcb2NZK8GwzMdFiW
[4]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s71AUwrx2CXsrYhDVUjISm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