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出现过几次
(2014-05-15 09:58:0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出现过几次
------个人以为是:3次
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说: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两次出现[1]。确实,如果仅仅严格检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词段的话,只有两处[2、3]。
不过,在另一处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4];从内涵说,表达的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更为好理解。
所以,至少有3处涉及。
参考资料:
[1]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论语》,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颜渊》,第二次出现是在《卫灵公》中。
……
[2]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解读】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3]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释】无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解读】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4]
【原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释】无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做到了的。”
【解读】自己不愿意别人强加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实际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我们已经知道,子贡是孔子的高材生。作为这样一个高材生, 又抓住了老师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谈体会,按理说该得到赞许,却不料被老师一盆冷水迎面泼下来,说:“赐呀,这不是你做到了的。”
连子贡都没能做到,又有谁做到了呢?恐怕就只有颜回了吧。 可惜,我们在《论语》中还没有看到孔子对颜回这方面的评价。倒是在《卫灵公》里,当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时,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来,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终身的努力。既然如此,不仅子贡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足为怪,就是我们大 不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可怪的呢?只能说,“恕”道(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