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2-针对《GB/T 15749-2008 定量金相测定方法》的评述
(2012-07-16 09:50:04)
标签:
杂谈 |
针对《GB/T 15749-2008 定量金相测定方法》的评述
------准备投稿的论文框架
针对《GB/T 15749-2008 定量金相测定方法》的评述
**,***,***
(*****
摘
关键词:GB/T 224-2008;改进;疏漏
中图分类号:TG115.21+1
《GB/T 15749-2008 定量金相测定方法》[1](后面文中简称为:08版标准)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些看法。
1
与95版标准一脉相承,在“定量金相”的定义上存在问题;进而,标准的名称实际上也存在问题。
标准中对于“定量金相”的定义是:根据体视学原理,由金相试样磨面上测量和计算出的二维参量来确定三维空间中物相体积百分数。可是,我们知道,定量金相(quantitative metallography)技术最为经常提到的应用包括:间距测量、晶粒度测定以及多相合金中各组成相相对量的测定[4,5]。
本标准的内容戴上“定量金相”的大帽子,不合适;还是称之为“手工****方法”为好。
2
标准中,对于“网格数点法”的说明是:网格数点法仅适用于形态近似等轴状物相的含量测定。这与基本理论以及国外的认识大相径庭。George F. Vander Voort在《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Metallography》中的评价说明:Of the three methods, this is the most efficient technique; that is, it produces the best precision for the least effort when done manually(如果手工测定,在三个方法中,这一方法费时最少,同时精度最高。)。完全没有提到这一方法有什么测试局限。图像分析仪的理论基础也是计点技术,只不过,这里的点被像素替代。ASTM还专门有“数点法”。
3
标准中存在多处“最小刻度(1mm)”的表达;这样的表达形式很成问题。在显微镜中我们看到的所谓“最小刻度(1mm)”,从理论上讲,基本上不可能是代表现实中绝对的1mm;都必须从新利用测微标尺进行标定,确认其最小刻度代表的真实尺度。而事实上,现实中的测微目镜中的玻璃片上的刻线间距是0.1mm(也只是理想状态,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一般,10倍是最为常见的测微目镜的放大倍数)。
这种表达方式所体现的是对于基本概念的模糊;比较而言,合理的表达方式应当是“最小刻度单位”即可。
4
看看标准文本就可以感觉到,新增的两个测定法,“图像分析仪测定法”和“线段刻度测定法”出现的效果非常的“生硬”。所谓的“线段刻度测定法”,不过是截线法、显微镜测微目镜测定法的简化和变通罢了。而“图像分析仪测定法”的出现,唯一的感觉就是:可有可无;这一方法,完全可以在其他的标准中“隆重”出现,比如GB/T 18876系列标准。
5
95版标准的问题当然很多,但是,其文本格局的安排十分人性化,却是极其鲜明的。比如,测量网格的3个图例,形状参考图中的12幅照片;再有,附录A中的测量实例,比较其他国内的标准,这一切的感觉汇聚起来就是:温馨。这是接触了许多的标准后,唯一的一次对标准产生这样的感触。比较而言,08版的标准给人的印象是在倒退。
6
《GB/T 15749-2008 定量金相测定方法》的修订工作,即使在某些细节上有所改进;总体看,不算成功,
参考资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Metallography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