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0-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工业纯铁
标签:
杂谈 |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工业纯铁
------基础照片,敬请感兴趣的人士选用
|
编号 |
材料名称 |
热处理 |
组织组成物名称及特征 |
蚀刻剂 |
建议观察使用放大倍数 |
|
1 |
工业纯铁 |
退火 |
F + 三次渗碳体 |
4%硝酸酒精 |
100×(或500×) |
蚀刻时间:数秒
蚀刻手法:不锈钢镀铬镊子,夹持脱脂棉沾满蚀刻剂,擦拭样品表面;观察表面灰度变化。由于工业纯铁基本上就是铁素体晶粒组成,表面不会出现很好判断的灰度变化;需要通过一次尝试性的蚀刻,如果组织形貌观察,可以接受的话,算是运气好。否则,根据第一次的情况,确认一个增、减时间的量,第二次蚀刻才是获得最终蚀刻效果的阶段。本次样品的蚀刻时间是:10s。
观察铁素体晶粒,一般选择10倍物镜+10倍目镜;需要观察三次渗碳体时,需要选择40~50倍物镜。
另外,工业纯铁样品是一个相对而言,显微组织最为简单的样品;但是,很多显微镜观察下的有关事项,都需要借助其说明,比如,成像原理、多晶体晶界的概念。同时,手工记录组织图像时不可人为改变观察到的形貌的大小,也要借助工业纯铁来说明,这会涉及到晶粒度与强度关系的介绍(特别强调,在一定尺度范围内,细化晶粒是一个既可以提高强度,又不降低塑性的唯一手段)。等轴晶粒的概念,也是借助于工业纯铁介绍。
有一个情况,在之前是比较纠结,就是:工业纯铁的含碳量小于0.008%时,显微组织是单相铁素体,金相样品观察时,会看到有的晶粒呈暗色,这是由于不同晶粒受腐蚀的程度不同造成的[1]。实际上,更直观的感受是:某些晶粒内部似乎非常的“粗糙”不平;麻麻渣渣的感觉。因为,人眼对于灰度的辨别能力是不高的;图像采集下来后,才会有灰度上差别的感受;另外,还不能称之为“暗色”,只是灰度上“略浅”罢了。这也还是感光材料的灰度分辨能力强于人眼造成的;再通过反差的调节,人眼分辨起来才较为敏感。至少个人的感觉,发现不同晶粒之间有些内部的区别,首先,不是灰度差异。通过LSCM的粗糙度测量功能实际看看具体的数据,会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在含碳量大于0.008%时,工业纯铁的组织为铁素体和极少量的三次渗碳体。而,三次渗碳体观察的时候会出现在哪里?经常见到的说法是:三次渗碳体由铁素体中析出,沿铁素体晶界呈片状分布[1]。实际上,三次渗碳体出现的位置,简单说沿“晶界分布”、“片状”,过于粗糙了。个人看法是:在界棱的位置出现的可能性更高;实际也是这样。二维的形态很像是:三角形的三个边向中心挤压了很多后的样子。
当然,在界隅出现的可能性最高,但是,由于数量上的劣势以及特殊位置的缘故,不可能在截面观察的时候,确认界隅的存在。我们看到的界棱位置的三次渗碳体,确实,有可能是界隅的三次渗碳体向界棱延伸后的效果。另外,当过冷度较大时,在界面位置形核也没有能量障碍时,由于数量的优势,在界面上出现孤立的三次渗碳体也是正常的[2]。
工业纯铁样品,真的是不简单,您认为呢?这真是应了一句话:越简单的东西,解释起来越艰难。
参考资料:
[1]
[2]
[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