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与德育结合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2013-03-19 20:55:28)
标签:
文化 |
分类: 《中国草叶诗人协会》 |
《传统文化教学与德育结合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甘肃省礼县王坝乡中心小学
从2011年4月课题批准立项至今,研究已经进行了近一年多时间。期间,我们多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研究计划,安排研究事宜。我们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不间断地进行学习与实践,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为了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现将一年多来我们所做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师的交流学习,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1、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课题实施以来,我们每两周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以《传统文化与德育结合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或者学生中的存在的典型案例为内容,印发学习材料,加强实验教师对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求每个研究成员,每次会议交流自己本阶段的观察、调查与思考所得。我们专门下发课题记录本,使教师把工作中的点滴小事或感悟,及时记录,以便对事件的交流和反思。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细致的教育小事,使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了针对性。
自本课题开题以来,校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组的学习培训工作。“走出去,请进来”,学校多次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到地外听课学习,多次进行“体验式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些都使课题组成员深受启发,拓宽了视野,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这对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2、举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增加研究的趣味性
我们经常利用周一班会、例会和集会的时间,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举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一同感受“文化育人”的道理,体会“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目标,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例中,引导教师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教书育人的事业,具有个性化的讲座、生动的电视画面,都增强了课题研究的趣味性。
二、学生中积极开展活动,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1、举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或者在多媒体教室,通过动画屏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德育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态度,形成“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
2、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内在需求
我们要求实验教师配合班主任,在两个级开展调查活动,包括
面谈、日记咨询、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便及时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铺垫。
3、举行传统文化教育课,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利用班会课,我们多次出示班级、校级传统文化教育示范课和公开课,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如,《我和传统文化》,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师生跳起和谐操,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快乐。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课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信心,提高了责任。
4、进行个别咨询,帮助学生解决个案困惑
针对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实际感知情况,建议学生遇到问题一定找班主任或者实验师咨询。在具体地倾听与共享中,部分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有所提高。目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日渐增强。
5、利用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我们利用学校家长,向家长介绍传统文化知识,多次举行专题讲座,很受家长欢迎。我们举行的《传统文化影响孩子的未来》、《我心中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我家》等主题活动,引起家长的好评,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营造了积极健康的传统文化氛围。
三、阶段性成果明显,提升了学生成绩和教师素质
经过一年多来的课题研究、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探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由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形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说、学、玩”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兴趣大增,教学效果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学区2012年度考核,我校取得九个第一的成绩,名列本学区同类学校之首,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四、关于本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