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整合 | 学科融合的内在规定和要求

(2017-03-28 14:50:56)
分类: 课程建设
课程整合 | 学科融合的内在规定和要求
原创 2017-03-20 赵军、陆启威 人大基础教育期刊社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可有可无的学科点缀,更不是多门类学科知识的杂融和混搭,而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
1.学科融合是否有效地解决所探究的问题
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不论有无需要,只想着多多益善,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如教学“沉浮的秘密”时,有的老师引出了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历史)、“泰坦尼克号”沉船电影(文学)、游泳时的沉浮现象(常识)、潜水艇的应用(工学),遗憾的是,老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感知沉浮现象上,并未引发学生对沉浮秘密的探究。如能以“泰坦尼克号”为导引,在组织学生模拟船的浮沉时转入对船的排水多少与船和水的比重的相关性研究,便使学科融合有了明确的问题指向。
2.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
每一课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的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教学“光”一课,主要目标是了解和认识光的性质。为了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为了应用不同学科知识深化对光的认识,教学时老师可以以光缆技术的应用印证光的速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可以以“光彩照人”或“光彩夺目”来感受光的能量(语文),可以以中国两千多年前古代的“小孔成像”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历史),可以以“五彩缤纷”或“五光十色”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语文),可以以“时间最少原理”来识别“光不是沿着最短路径而是沿着费时最少的路径行进”(数学)。这种指向核心目标的学科融合是有效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
3.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
学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学科界限,这在教学中就是分不出知识的来源,只是需要时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发挥出各自独特的功能和效应。李玉中认为,学科痕迹是一种匠气的表现。当下对学业优异者的定义是:“学习知识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应用知识不在意知识的来源,解决问题便是创新知识应用,并在尝试和探索中生成新的认识。”作为教师,若要模糊学生的学科界限,自己必须先具备模糊学科的素质,并在教学中自如粘贴,巧妙融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强化平时的训练和积累。不光要多多涉猎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学习和积蓄不同学科的思维和能力,更要在认知事物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应用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科融合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历史上有很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都在学科融合上做到了自然妥帖、游刃有余。比如:居里夫人每次授课时,总能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地诠释一个科学问题(文学);爱因斯坦在提到他的非常深奥的相对论时,总是情不自禁地以音乐的唯美和诗一般的想象进行一番风趣的描述;达·芬奇更是善于用各门类知识异常精辟地透视他的艺术作品。这些都是当下教师可以汲取的典范。
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学的努力方向。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并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也唯有这种教学,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并培养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创新人才。

详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3期专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