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编: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以课例研究助推核心素养落地
朱开群在《四举措助核心素养“落地”》一文中指出,只有能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教学、基于学科内整合的教学、基于跨学科的主题性教学、基于多种教学方式组合的复合式教学、基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为此,苏州市教科院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立足‘八个基于’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的课例研究,通过课例把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中,从而力争将核心素养由一个抽象的理念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核心素养时代教师该如何应“变”
赵婀娜在《教师该如何应“变”》一文中指出,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知识核心时代”将真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中小学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为方向的教学改革,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需要有较大的提升和转变。一是教师要从“学科人”升级为“教育人”,需要有超越学科教育的“大教育”的观念。二是教师从关注“教什么”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在当今知识更新换代频繁、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样快捷的时代,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是需要在中小学教师中根植的理念。三是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到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朱小蔓曾说:“只会统一化、标准化教学的老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会被互联网取代而‘下岗’,只有有独特魅力的老师才符合未来教师的标准。”这句话在推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有着特别的意义。当知识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当能力、素养、情感成为课堂上教师着重关注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要重视问题化学习与情景化学习
尹后庆在《核心素养要落地,学习方式必须变》一文中指出,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今天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孩子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以情境设计为突破口,构建核心素养测评体系
张会杰在《核心素养本位的测评情境及其设计》一文中指出,核心素养本位的测评,需要我们以情境为突破口,对测评立意和指向进行适度重构,从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测评范式走向“思维认知”的测评范式,即由测评学生是否掌握了特定学科的课程内容转向关注学生能运用学到的内容做什么,测评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需要关注学生应用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关注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提出、解释和解决问题时有效地进行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核心素养体系下,学科知识与技能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孤立的子系统存在,而是核心素养体系的一个部件,反映着特定学科教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学科知识与技能不再是学习的终结目标,而是未来生活和工作所珍视的复杂心智运作的基底,是新情境背景下问题探究与解决时使用的智力资源。
反映“情境交互”理念的评分设计要求考生利用专业知识,但警惕仅仅依循命题者和评分者主观理解的“标准答案”,要尊重并在不同程度上认可体现着被试个体特质的个性化作答。PISA等测评从实践层面证实了“情境交互”的评分设计能实现对被试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最佳估计,这方面的设计技术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落实核心素养的国际经验
刘晟等在《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一文中指出,各国和地区在推进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做出的诸多尝试,反映出一个共识,即课程、教学与评价三者要尽可能一致地指向同一素养框架,建立起这三个部分间的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推动素养的有效落实。首先,在课程内容选取和设计时,既要有某一学科的视角,又要结合跨学科的经验,进而开展有效的跨学科内容主题的学习。基于真实生活情境,选取并建构指向21世纪素养的跨学科内容主题,这些主题可密切联系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件、STEM、或创新与创业教育。其次,设计并开展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学习、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的主要途径。再次,开发体现核心素养的多样化、多形态的测评工具,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与反馈系统,是各国或地区推进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抓手。这包括:
运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长时间持续、完整的记录;
开发针对特定素养的形成性评价工具,在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考试中,将对素养的评价融入学科考试之中,并尽量选用真实情景考查学生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
详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1期专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