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
(2012-12-22 18:24:32)分类: 思品资料 |
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
闫莹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三个坚持:一是“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更加生活化地选择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体现为学生道德与精神成长服务。二是坚持三维目标统整,重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重在品质与能力培养。三是坚持价值观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学现状的分析,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真正做到“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在教学实施中,应从一下几方面作一探讨,主要概括如下:
1.要把课标读懂、吃透,领会课标的实质意义。课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教师必须全面研读,特别是增加与删减的部分,老师要熟悉其中的原因,吃透新增的内容。
2.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挑战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及教育素质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思想品德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概念化、孤立地传授与学习、记忆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与思想实际,综合运用知识解疑释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与能力,通过活动增长经验与亲身体验。
3.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与道德行动。德育本质上是实践性的智慧,情感体验、亲身践履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具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观点认识、道德实践与道德情感体验的往复循环,相互转化。
4.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生高度与生活态度。教师自己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敢于直面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有求真的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讨论、探索中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5.教师要把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自己的教学风格、自己所教学生的独特个性有机融合起来,把课标变成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自己的道德生活的工具,千万不要照本宣科、机械搬用、贴标签式地使用课程标准。
6.让教师成为青少年的研究者。“教即倾听、学即告诉”,如何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研究每一个青少年品德的成长和生活变化,关注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关注青少年的生活状况和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