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解读-怎样备课
(2017-01-02 16:22: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一、什么是备课?
“备”,可以理解为“准备”、“预备”。“备课”就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
备课是教师充分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开发教程资源和了解学生情况,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准备什么材料,怎样安排教学过程,怎样处理课前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强调指出:备课≠编写教案。写教案是备课中的一部分工作,所以备课不等同于编写教案。许多学校和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写教案,这是违背教学时间规律的愚蠢做法!教师应把大量时间用于了解学生,钻研教材,查阅收集资料,优化教学设计等方面上。
二、备课的形式和内容
教师的备课从时间上分为以下几种形式(这是备课形式,而不是教案编写内容):
1、常年备课(教师平时对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对生活的观察);
2、学期备课(在课标指导下钻研教材,写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3、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教学前的备课,写出单元教学计划);
4、课时备课(根据单元备课,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5、课前复案(上课前对教案内容进行揣摩构思,默记熟练教学过程);
6、课后备课(课后回顾反思,写出教学后记)。
教师的备课从项目上分为以下几项内容(这是备课内容,而不是教案编写内容):
①教学内容、②学情分析、③教材分析、④教学重点、⑤教学难点、⑥教学方法、⑦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演示材料、分组材料)、⑧教学过程(温故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活动、课堂总结、拓展延伸)、⑨板书设计、⑩课后反思等。
教案编写流程:
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准备教学材料→设计教学过程→产生评价方案
实践经验证明:无论传统和现在,备课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许多教师的成才,也是从备课开始的。“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们常常把备课当作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方案为止。
不备课,绝对不能上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果在课后。备课是教师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基础工作,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而备课又是课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首先要转变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首先教师思想观念上必需有所突破和创新,教师如果没有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当前教师在教案设计上没有创新,还在走老路。“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的教学思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与其说是方法技术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的陈腐、教育观念的落后。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灵魂。观念更新比方法更重要。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所以改革备课的方法应是改革备课的思想。
(二)掌握新课程备课的新特点
1、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
传统的备课,基本上是按照“我教您学”的思路来编写教案的。教学过程由教师来控制。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可控制的。这种反感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细致的。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学定教”。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不等同于过去的教案,一次教学过程是个流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项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要给孩子留有大的空间,让孩子们在流动中不断得到从事和完善。一堂课的完成,也是教学设计的暂时终结。所以,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是可以预设的,又是不可预设的,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是动态的、多样性的、灵活的、粗线条的。过去是让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是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2、有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形备课转变
传统的备课是一种封闭式的备课,教师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备的是课内,讲得是自己知道的知识,把自己关在教室里独自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可谓的是“关门教书、”“闭门批改”。几十年,备课上课都凭着自己的经验,是一种磨道式的循环。当今新课程备课是开放的,备课内容和方法、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备课不仅被课内还要备课外,回答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新课程下的备课就是教研,备课就是课改。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因为每一个新课程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就是对旧教学方案的创新,教学设计的推陈出新就是在进行教学改革。所以当下教师的备课应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研究型备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备课的研究型体现在:(1)备课内容的开放性,(2)备课方法的开放性,(3)备课过程的反思性,(4)教学设计的创新性。
3、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教案转变
由于新课程的动态生成性,有些教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有些教学目标是不可以预设,有的教学活动是有计划的,有的教学活动是没有教学计划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备课编写教案时有些教学设计内容可能在教案设计中记录下来,而有些内容就要靠教师的思维来记载。备课应是终身随时的感悟,而不是一时的偶有所得,备课应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
4、由个人备课向“个人和集体合作”备课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共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学校更不是文化的孤岛。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我们淡化学科之间界限,贴近真实的生活世界,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实践多方位的交流合作。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合作备课很重要,这是因为新课程新设计,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而且大多数是新问题,往往一个人的头脑解决很困难,而靠集体的智慧就会提高备课质量,并且节省时间。
操作程序如下:
1、定量主备:每位教师在年级组协议分工中领取语文、数学、科学学科本册教材中的部分任务,投入全部精力查找资料、对照课标、研究学生、砖研教材,发挥创造性、高质量的完成备课的基础任务。
2、集中说评: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年级教研组长与同组教师集中在一起,主备课人说出设计的方案及意图,发挥骨干教师主导作用,大家民主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3、完善印发:教师将评议后的教案进行修补整理,打印共享。
4、复案补改:每一位教师必须将引发的教案在课前必须认真的伏案,并结合个人的教学风格,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旁边的“补从修补栏”里进行调整。
5、课后反馈:在集中年级组集体智慧与本人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进行全面反思,做好后记,以备课后交流时推动大家备课能力同步提高。
注意:强调合作备课,并非忽视个人。集体备课重在集体交流和研讨,“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集体备课要做实做好,就必须把“个人备课”、“集体交流”和“个人整理”这几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怎样编写新课程教案
(一)面对新课程理念反思我们以前写的教案存在着哪些弊端?
1、追求形式,费时又费力
反思我们走过的道路,多少年来我们上级教育业务部门、学校的领导对教师的编写教案要求得过细过死,如对教案编写的格式、数量、外观等要求。导致广大教师在制度的约束下,融入“教案八股”编写之中,片面追求环节完备、数量丰厚、书写工整。也导致教师将本应用于专研教材、了解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形式主义的教案书写中。
2、内容僵化,好看不中用
由于编写教案要求形式规范、内容详尽、自己工整、这就使教师为达到领导满意的目的而编写教案,完全没有自己的创造力。详尽意谓着各个环节的详细周密,工整意味着编写认真而不能改动,有的学校给老师编制好了很细的教案格式,让教师去逐项填写。很多学校领导检查教师教案要求一课一个详案。
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造成教师抄写自己以前的教案、抄写现成的优秀教学案例。有的学校在检查教案时,不注重质量、只注重数量、在教案上盖个校章,就算完成任务。有的个别学校为了不让教师抄写以前的教案、学校期末时统一收上去、放到学校里。总之没有抓好备课、写教案的环节,为此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
3、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化
教学本身富有个性化,备课应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案编写不应千篇一律。有些教案和教参或和其他教师的教案就像拷贝出来似的。没有个性的教案、怎能引出有个性的教学。没有创造性的教学,怎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所以没有个性教案,既害了教师,也害了学生。
4、照搬抄袭,重复无创新
有些教师的教案基本上是从参考书上或者备课手册上抄下来的。平淡无味、不鲜活、不符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体现新课标理念。这样的教案劳民伤财、毫无用处。
造成教师编写教案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管理者的误导
有的学校用不变的陈旧的标准对教师教案进行检查、评比,有的甚至和年度考核、平职晋级或与福利待遇挂钩,所以,教师无用的教案都是领导逼出来的,是学校领导误导的结果。
(2)教师备课时间不足
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加上办主任工作,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管理教学等占据了教师的绝大部分工作时间,大多数教师都的利用业余时间回家备课,所以严重影响了备课质量。
(3)教师视野狭窄,缺少创新能力
教师备课手头上没有参考资料,大都是一本教材和教参,教学杂志也没有、或者很少,没有可供参考的材料。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少,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再加上钻研教材能力有限,知识结构陈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怎能写出个性化的创新教案呢?
(二)旧教案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应该怎样改革
1、领导要树立新观念,给教师松绑
领导要改变教学观念,用新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的备课。建议如下:
A、取消固定的格式和框架。
B、取消文字量的具体要求。
C、不求规范求创新。
D、不求形式重创新。
E、不单纯以教案论英雄,重在看课堂效果。
2、适当简化教案,节省教师时间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案编写可以简化,也可以改变教案的编写方式,但不可以取缔教案的编写工作。
首先:教案是备忘录,它能把教师备课过程中对课程的学习,对教材的钻研处理,及查阅的资料进行记载。
其次:编写教案的过程恰是对课堂教学筹划的过程,整理教学思路的过程,也是教师思维悟化的过程。教案是重点的资料积累,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一笔财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案的备课过程是一个不完整的备课过程。
教案要写,又要减轻教师负担,这就要改革和简化教案的编写方法。建议如下:
一是:减少写教案的时间,增加备课时间。
二是:教案编写因人而异。
备课,可因人而异,动态管理。具体方法是:新教师或任新学科的教师及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要求备详案,并制定专门骨干教师跟踪指导,使这些教师早日成熟、成才。对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或年龄大的教师,只要求书写简案,或将备课写在书上。
3、鼓励创新写出有个性特色的教案
要编写个性化教案,鼓励教师博采众长,发挥自己的优势;研究教学个性,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这样的教学研究才有生命力,教师的发展才有前途。
强调:在备课编写教案方面突出“三个体现、四个注重”。
三个体现是:
A、体现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B、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C、体现教案使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四个注重是:
A、注重学法的归纳和指导。
B、注重科研目标的生成。
C、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与课后访问与分析。
D、注重以后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
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的课题、所教的学生及所喜欢的形式进行创新备课研究。
四、新课程下的教学应该怎样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意、一种思路、一种智慧。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从教学设计的视角看,“教学”是什么呢?
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习经历,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的过程,称为“教学”。教学设计是规划一个学与教的相互配合的序列,安排好各种教学“事件”“情境”与“刺激”,以唤起、维持并推动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实现规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取得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作出的精心安排。
(二)教学设计在方法论上有什么特点?
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A、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工具和过程,也提供了教学设计中各种相关的因素的整体教育理念。
B、传播理论:提供了选择媒体的理论基础。
C、学习理论:一直在探究人类是怎样学习的,促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习规律。
D、教学理论:则为创设有利于学习发生的学习环境提供依据。教学设计过程需要综合、合理地运用这些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更科学、有效、引人入胜。
(三)教学设计理论基础集中体现在教学设计上的方法论特点
1、系统理论与方法。(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即是一个“系统”。)系统设计方法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着眼整体、统揽全局,也就是教师在安排每一个教学活动时,胸中有全局,兼顾各方面,而不是片面强调突出某一点;二是指循序造作,精细落实,这表明教学的效果来自于环环相扣、扎实有效、连贯一致的教学促进行为。
2、“为学习设计教学”。体现以学习者为本。
3、最优化的思想。
4、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四)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追求,那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他面对全体、发展个性。
(2)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以“课程目标”为中心的设计,它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纬度。
(3)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重视 “双基”,重视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长的过程。
(5)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五)教师现在面对新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应按什么程序进行?
(1)您想到哪里去?------确立目标。
(2)你怎样到那里去?------导向目标。
(3)你是否到了那里?------评价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在提及“备课”时所讲的“备教材”通常要经历“懂”,“透”,“化”的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后应当达到的结果是:
A、抓住知识关键点,即准确把握教材最本质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关节点;
B、找准最佳结合点,即理清前后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衔接;
C、确定教学新起点,即摸清学生已有知识状况,确定教学起点和教学目标终点;
D、考虑教学切入点,即是从什么角度,通过什麽联系,采用什么方式导入课题;
E、把握课堂兴奋点,即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和智力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F、凸现教学着重点,即是教学的主线分明,重点突出,抓住主要矛盾;
G、突破教学疑难点,即预见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化解和引导突破;
H、精心组织训练点,即是组织好讲,导,练的有机结构,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
J、设计教学收尾点,即设计好讲授收尾,埋下“伏笔”,以便以后新旧衔接,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和无穷余味;
K、预留课外延伸点,即给学生留下课后探究内容,激发学生课外继续探究新知。
总之,钻研教材要做到能钻进去,又能钻出来。钻进去,就是要领会教材的精华,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走出来,就是讲课时能够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左右逢源,灵活运用。
(六)科学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1、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提示学生怎样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与测度等功能。因此,教学目标应当包括期望在学生身上的全部变化(即全面发展的目标),其陈述也应当是明确的、具体的,尽量可观察和可测度的。那么应该怎样来确定和陈述教学目标呢?
A、正确把握目标的构成
新课程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的目标。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所教学科内容的特点,将三维为目标具体化并落实在教学活动中。
B、分清两类陈述方式
课程目标陈述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采用结果似的目标方式,直接告诉学生我们学习什么,苏要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目标方式,既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取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领域等。
C、明确目标行为的主体
课程标准的陈述必许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使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D、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
行为目标陈述的四个基本要素是: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2、教学策略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
A、
可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以直观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以欣赏为主的方法(包括体验法、鉴赏法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包括尝试法、发现法、研究法等);这是我国一般采用的方法分类法。
B、按教学活动的方式分:
可分为提示型教学方法(包括示范、呈示、展示、口述等)、自主型学习方法、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对话及课堂讨论等)。这是日本学者佐藤正负的分类法。
按照学习刺激的类型分,可分为呈现法、实践法、发现法、强化法等。这是美国学者拉卡斯的方法分类法。
按照教学方法的功用分:可分为组织和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教学中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这是苏联学者巴班斯基的分类方法。
无论选择和运用那种教学方法,都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门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及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综合运用和优势互补,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注意灵活机制地运用教学方法,处理好细节的变化。
(2)教学媒体的选择
有效的教学媒体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学目标顺利达到,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媒体教学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要求和诸多因素条件下,选出一组或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媒体。可为一节课、一个教学单元、一门课程的教学选择教学媒体。
(3)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组织教学的形式是指用什么形式或者较为稳定的关系将学生组织起来从事教育学的活动。它涉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特殊的时空安排以及其他的教学要素的组合。
从新课程的教学实践看:各种教学的辅助形式(如活动教学、现场教学、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等。)正在成为课堂集体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出现一系列新的特点,概括起来既是:课堂教学同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相匹配;集体教学同个体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相融合;同步教学同分层递进、分类指导相兼顾;常规教学同个性化学习、开放性学习相统筹。
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设计的程序化、公式化、单一化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优化教学设计应注意超凡脱俗,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从而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多样的教学方法应考虑以下这样几个问题:
(1)整体设计应体现戏剧性
教学设计应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未绝,这有一定的道理。另外、要使教学设计有戏剧性、教学设计就该有悬念和矛盾。有的教师上课就怕学生出错,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教学过程流畅,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预先准备的框架内,生怕学生越雷池一步,结果造成学生教学毫无生气。其实殊不知,教学中如果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激烈鹏床的思维的火花,没有铁砚起伏的悬念,当然就换不气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教师不该怕出错。应在纠正错误中学习。
(2)教学方法设计的多样性(略)
(3)加强人情味与幽默感(略)
(4)尽可能多的开展学习竞赛。如竞赛的内容可以是计算、朗读、背诵、动手操作实验等。
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
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感情,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来设计课堂教学。
比如少年儿童的心理普遍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的心理。他们在学习中一般都求新、求奇、求趣。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设计。
第二,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
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要以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来设计教学,开发课程资源。
第三,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同的沙粒;绿叶入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人无全才、人外有人,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所以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等进行差异性教学。
第四,设计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封闭的,教师设计的教学往往是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新课程设计必须突破这一旧框框,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它的基本框架是“课前参与------课中研究----课后扩展”。教学过程开放包括:
课堂向课前开放(课前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查询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
课堂向课后开放(将课堂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
课堂向室外开放(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车间码头、田间地头等上课)。
学校向家庭开放(家长可以参与教学,家校合一,齐抓共管)。
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目标、备任务、备过程、备材料、备教法、备检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