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
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人间的性格,是现世的性格。
2.
历史中的大画家、大画论家,他们所达到、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而然的都是庄学、玄学的境界。
3.
西方绘画经历了写实主义、古典主义、前后期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而进入到“现代艺术”。西方的抽象主义,在20世纪的50年代发展到高峰,60年代已走向没落是,又有些人大声叫嚷,说中国的绘画乃至书法,正是抽象主义。从画史上看,中国由彩陶时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是长期的抽象画,可是并非现代的抽象主义。
4.
到了魏晋时代,因玄学之力,而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引起了艺术的真正自觉。尔后中国的绘画,始终是在主客交融、主客合一中前进。其中也有写实的一位,也有抽象的意味;但不是一般人所比附的写实主义、抽象主义。
5.
科学心灵与艺术心灵本不相同,而在每一个人的具体生命中,可以体验得到的东西,也与唯心唯物之争无与。假定谈中国艺术而拒绝玄的心灵状态,那等于研究一座建筑物而只肯在建筑物的大门口徘徊,再不肯进到门内,更不肯探讨原来的设计图案一样。
6.
至于书法,仅从笔墨上说,它在技巧上的精约凝敛的性格,及由这种性格而来的趣味,可能高于绘画。但从精神可以活动的范围来说,则空拍反而不及绘画。即是,笔墨的技巧,书法大于绘画;而精神境界,则绘画大于书法。所以关于书法的理论,几乎都是出于比拟性的描述。(P4页)
7.
我不敢援引晋卫夫人《笔阵图》“善鉴者不写,善写着不鉴”的话以自饰,而只想指出,创作与批判、考证,本是出自两种精神状态,需要两种不同的功夫。
8.
我所做的这类思想史的工作,所以容易从混乱中脱出,以清理
出比较清楚的条理,主要得力于“动的观点”、“发展动的观点”的应用。以动的观点代替静的观点,这是今后治思想史的人所必须去努力实践的方法。
9.
艺术是反映时代、社会的。但艺术的反映,常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顺承性的反映;一种是反省性的反映。顺承性的反映,对于所反映的现实,会发生推动、助成的作用。中国的山水画,则是在长期专制政治的压迫,及一般士大夫的利欲熏心的现实之下,想超越社会,向自然中去,以获得精神的自由,保持精神的纯洁,恢复生命中的疲困而成立的,这是反省性的反映。顺承性的反映,对现实如火上加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