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
(2014-03-28 00:06:59)
性别差异是个体间生理差异中最显著的表现。随着两性生理的差异,心理活动也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从个体发生上,受精卵基因的组合已决定了胎儿的性别,在这种基因作用下,胚胎分泌激素在前半期已影响外周性器官和性腺发育中的差别。在胚胎后期,性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脑,又引起了大脑两半球的分化。前面我们曾经指出,性激素对某种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影响有两种作用机制:一种是组织化作用;另一种是激活作用。性激素对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化作用,它为个体许多心理特征的发展提供了脑结构基础。近年关于两性人格差异研究形成了E-S理论,现介绍这一理论及其科学证据。
E-S理论,是指由男、女两性脑解剖学和生理功能的差异而引起“移情-系统化”维度上的人格差异。移情(empathizing,E)是指人们对他人心态的理解和对他人行为的预测,以便用适当的情感和行为对他人进行反应的心理品格。与移情相反,系统化(systemizing,S)是指一些支配该系统的规则所形成的系统。它只是为达到为本系统未来行为而服务。E-S理论认为男、女两性的人格差异,主要体现在E-S维度上,女性有较强移情品格,处在E-S维度的E端,而男性有强的系统化品格,处于E-S维度的S端。除了一些心理测验项目统计出来的两性差异作为这个理论的证据之外,近年也从脑的解剖和生理学研究中取得一些坚实的科学支持。现代磁共振成像技术提供了测量脑结构中白质和灰质的比例方法,结果表明,男人脑的白质(主要是胼胝体)和灰质的比率明显小于女人。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的两性比较也发现雄性动物脑体积大于雌性;但白质重量小于雌性。男性脑神经元数量较多(灰质),神经元排列致密,细胞间短距离纤维联系较多,两半球间长距离纤维(胼胝体)较少。生理功能研究发现,女性脑执行语言作业中是两半球双侧激活。在脑磁图研究中发现女性额叶和顶叶间,在执行认知作业中发生锁相性变化,证明两个脑叶间发生长距离的功能联系。这种理论对儿童自闭症的解释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提出自闭症的脑是极端男性化的脑(extrememalebrain,EMB)。
EMB理论认为自闭症的脑在E-S人格维度上处于极端的S端,而E端发育不良。成年以后的人格心理测验,得到较高的系统化商(SQ),情感再认测验所得的EQ值很低。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测量脑内短距离纤维和长距离纤维的比值,发现自闭症儿童短距离纤维较多。由于长距离纤维发育不足,难以从多个大脑区之间聚合神经信息,导致“移情”品格发育不好。自闭症儿童的头颅及颅1 84生理心理学脑内的脑比同龄儿童的大;但其内囊和胼胝体的比例较小,18~35月龄的自闭症儿童脑内杏仁核的体积异常大,直到少年期之前杏仁核才不再增大。胚胎期和新生儿早期雄性激素,包括前列腺素对脑的发育占主导作用。这些脂肪性结构的雄激素分子,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和脑细胞膜,在细胞质内与受体结合,然后进入细胞核促进脱氧核糖核酸转录,并中介脑内的神经营养因子,使神经元树突生长较多的嵴突,有利短距离纤维联系的形成。
两性差异在许多疾病发生率和症状上也很显著。例如,男性精神分裂症具有较多的幻听,而女性神经厌食症发生率高于男性10倍,抑郁症高4~5倍。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