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阳、骄阳及皢阳辨


标签:
陈风《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骄阳皎阳皢阳杂谈 |
《古代汉语词典》中对“皎”字的解释为:①洁白。《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晴霁竟日,夜月复皎。”②明亮。曹植《洛神赋》:“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迫:近。)③清楚:明白。王逸《离骚经序》“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抱朴子.博喻》:“英儒硕生,不饬细辩于浅近之徒;达人伟士,不变皎察于流俗之中。”④姓。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用“皎”处,皆取其温和的白而亮,而非白炽。曹植的“皎若太阳升朝霞”,也是指早晨热度较小的太阳,如月般皎白。
因此,“皎”的原始意义与引申意义,为月亮般的白而亮,是一种温和、平静、阴性、缺乏张力的状态。更进一步说,是为描写月亮的洁白明亮而量身定做的。将“皎”字用于修饰太阳,进而形容太阳的强烈,显得尤为不足,或为苍白无力。故在描写天气炎热时,当使用“骄阳”为妥。当然,对于“骄阳”一词的使用例句有:唐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骄阳何火赫,海水烁龙龟。”杜甫《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明史·王家屏传》:“今骄阳烁石,小民愁苦之声殷天震地,而独未彻九阍。” 茅盾《秋收》三:“夜来露水是有的,稻比白天在骄阳下稍稍显得青健。”
那么,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率先将原始意义上的马高大健壮,用于修饰太阳,形容太阳光的强烈,进而形容天气炎热的?以目前的例句来看,较早用“骄阳”一词的为唐代,或更早些。愚以为“骄阳”系“皢阳”之误,或使用“皢阳”更为正宗与贴切些。由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的《说文解字》对“皢”字的解释为:日之白也,从白,堯声。皢指太阳白炽夺目。如果说“皎”字是为“月之阴”量身定做的,那么,“皢’字就是为“日之阳”量身打造的。如此看来,以“皢阳似火”来形容“强烈的阳光好像烈火燃烧一样”,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