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拙作《儿时的红薯窖》发2025.11.24《信阳日报》百花园。谢谢杨柳老师!

(2025-11-24 20:11:30)
标签:

杂谈

图片

文化

情感

分类: 网文转载
拙作《儿时的红薯窖》发2025.11.24《信阳日报》百花园。谢谢杨柳老师!

儿时红薯窖

                                           周明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红薯窖。那时红薯是产量最高的农作物,成为农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为了能够长时间吃、慢慢吃,除了一部分切片晒干,一小部分磨粉,大部分都窖藏起来保鲜。

挖红薯窖可是一个技术活,选址很重要:室外,要背风、不浸水,大小根据红薯多少确定。方形或圆形。室内,一般挖在床下或卧室的一隅,方形。深一般在两米左右。窖挖好后,先在底部铺一层碎干土,再选择没有疤痕、完整无损的红薯一层一层摆好,然后封窖口。无论屋外室内,窖口都要略微起脊,中间横一根檩木,铺上秫秸或葵花秆、玉米秆、麻秆、棉柴,再铺上软草,封上厚厚的泥土,踩实,做到密不透风,才能保暖防冻。红薯窖的一角留一洞口,不取红薯时用稻草捆或木板盖严实。洞口往下的窖壁上依次挖有壁洞,方便下到窖里拾取红薯。

我家的红薯窖挖在过道右侧篱笆墙边,长约两米,宽约一米五,深两米有余。红薯窖上面能放一张床。父亲种庄稼是行家,挖的红薯窖也有别其他人家。父亲窖红薯特别讲究:先将根茎摘除,再挑选大小差不多的下窖,大的留着临时吃,太小的蒸熟吃或留着喂猪。红薯下窖时,父亲亲自操作,摆放红薯时小心翼翼,害怕蹭破了皮,不能长时间存放。摆好一层红薯,撒一层麦糠,一是层层隔离,二是可以保暖。无论满窖红薯,还是半窖红薯,父亲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我家人口多,窖藏的红薯量大,下去捡拾红薯的次数也频繁。窖口好像是专门为我设计的,每次下去捡拾红薯都非我莫属。窖里没有梯子,我头朝上脚朝下踩着父亲挖窖时在壁上留好的壁洞,慢慢地踩着一步一个脚印往下走。上面的人放下去一个拴着绳子的条筐或袋子,刚开始红薯满窖,捡拾方便,很快就能捡拾一筐或一袋。直到捡拾够几天吃的,我才完成使命,踩着壁洞爬上来。

渐渐地,红薯越来越少,窖的空间也大起来,我下到窖里很害怕。怕老鼠,因为捡拾上来的红薯有被老鼠啃过的痕迹,窖里肯定有老鼠,虽然它一定躲在洞里,不会出来咬人,但我还是提心吊胆。还怕蛇,邻家的孩子下到红薯窖里捡拾红薯时,就摸到过蛇,虽然没被咬着,却吓得魂飞魄散。因此,我每次下去捡拾红薯时都会浮想联翩,毛骨悚然。但没有办法,那是父母交给我的光荣而又艰巨任务,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每次都是极不情愿地下去捡拾。

一冬一春过后,红薯窖空了,但依然会盖住。一是怕敞开不安全,比如谁家的鸡鸭猪羊掉进去了,甚至还会发生小孩不慎掉进红薯窖的事情;二是来年再用方便。空着的红薯窖成了我们捉迷藏的最佳场所,一旦藏进去,伪装好洞口,别人是很难找到的。

红薯窖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如今很难看到它的踪迹了,但它会永远留在我这一代的记忆深处,不会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