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童谣中的年》发2025.1.3《河南日报·农村版》“豫风”。谢谢杨呈霞老师!

标签:
图片杂谈文化情感教育 |
分类: 网文转载 |
童谣中的年
周明金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还没进入腊月,孩子们就把朗朗上口的童谣挂在了嘴上。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孩子们盼过年,因为过年孩子们可以穿新衣,放鞭炮,拿压岁钱,可以吃好多好吃的,可以开开心心,痛痛快快的玩一玩。成年人承担养活一家人的责任和重担,对他们来讲,只有把地里的庄稼种好了,粮食丰收了,有余粮能卖到钱了,一家人才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至于过年不过年,自然会提前着手准备,不会像孩子那样挂在嘴上。
“吃了腊八饭,忙着把年办”。过了腊八,全家老少,只要能出份力的都参与办年。家家户户便忙着泡糯米、淘麦、打米、磨面、劈柴、制豆腐。过了“祭灶”,便到处氤氲着年的气息;炸鱼、炸酥肉、炸绿豆圆子、炸馓子、炸馃子、炸麻叶子的香味弥漫在村村庄庄的空气中,经久不散;令人馋涎欲滴的糯米醪糟、蒸馒头、蒸包子的香气充溢着天地间,直沁人心脾;炒花生、炒瓜子,把年味炒的浓浓的、酽酽的。置办年货,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大事。包括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耍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成为“年货”。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为“办年货”。进入腊月,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数着数着就到年了。年货是要提前准备好的,“有钱没钱,也要过年”。
《京都风俗志》里记载:“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尤其腊月二十以后,大街小巷,各集市皆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到处都是买年货的人,俗称“腊月集”。无论是年夜饭还是春节期间的餐桌,肉类都是不可少的。猪肉、牛羊肉、鸡鸭鱼,或多或少准备点儿。但也不能只吃肉,蔬菜类除了自家园里种植的,也要备些;坚果、水果,可以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小零嘴儿。虽然价格不低,平时不舍得吃,但过年总得备上点儿,图个开心与吉利。
办年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一种期待和祝福。在物资匮乏的时代,人们对年货的回答可能很统一,年货是一桌难得吃上的好饭菜;年货是终于买到手的新衣服;年货是小孩子口袋里花花绿绿的水果糖;年货是奶奶舍不得买的发簪,年货是爷爷心仪已久的小毡帽。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货的种类和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办年货的过程也成为了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朋好友的关爱的一种方式。
在人们对新年的期盼里,年静悄悄地来到。孩子们换了新童谣:“新年到,好热闹,穿新衣,戴新帽;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妈妈要个纂梃子(发簪),老头要顶新毡帽”;“春联,春联,喜欢过年,哥俩结伴,守门两边,身穿红衣,尽说吉言”;“新年到,放鞭炮,噼噼啪啪真热闹。耍龙灯,踩高跷,包饺子,蒸馍馍,奶奶笑得直揉眼,爷爷乐得胡子翘”;“小巴狗,上南山,吃金豆,屙金砖,你吹喇叭我放鞭,滴滴哒哒过新年”……
吃过年夜饭,要给老人辞岁,孩子们又联想到第二天的拜年:“放鞭炮,真好玩,吃了喝了拜大年;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姨娘初四姑(也有唱‘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老干爷趥’的)”;拜年时还不忘“拜年,拜年,髁头(膝盖)朝前,一碗糟水,一碗汤圆”;“拜年,拜年,老辈儿给钱。要钱没有,扭头就走”……
童谣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