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一天辗转千余里,游览了好几个景点,人困马乏。到了下榻的“铭阳酒店”,浑身就像散了架,草草洗刷,倒头酣睡。也许是累的缘故,一夜无梦。一觉睡到第二天七点半,起床匆匆吃些早点,侄儿已从萧山工地安排妥帖回来了。他让侄媳妇关门停业一天,夫妻俩陪我们好好游玩。
沿着昨晚的路线,我们又游览了西湖老“十景”和新“十景”,并用手机拍了照。我们一行驱车来到岳王庙,正赶上整修,没能进去拜谒这位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随后,我们来到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江南著名古刹“灵隐寺”。
(妻子和弟弟)
灵隐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灵隐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如今香火之旺盛,可见一斑。
侄儿、侄媳多次到灵隐寺烧香拜佛,我1994年也到过灵隐寺,所以这次我和侄儿、侄媳就没再进去。妻子、内弟和内侄三人买票进去,一直游览到后山。进去之前,我告诉他们,“飞来峰”、“一线天”、“冷泉”等景点必须去。“冷泉亭”上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写得很有意趣。据说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带了妻女到灵隐游览,到冷泉亭歇息,其妻见亭上对联,便要俞樾作答,俞樾略一思索,应到: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俞樾回答的很巧妙,从有泉的时候,就开始冷了。至于峰,却是从失去峰的地方飞来的。其实这两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俞樾如此回答,也算非常巧妙,而且中间暗藏禅机。但其妻听了,不大满意,于是自己对到: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这幅联语,虽然同样暗含禅机,但是却比俞樾的要具体一些。
妻子她们三人进入灵隐寺游览,我和侄子、侄媳开车返回西湖,停车步行,走走停停,一路观赏。水上,划船的、乘坐摩托艇的;岸边,谈情说爱的、拍婚纱照的、垂钓的、沿着曲径散步的,悠哉游哉,忘乎所以,乐在其中。优雅的环境,也给我们提供了叙家常的美妙场所。
临近中午,我们一行来到“六和塔”景区。正巧有一个旅游团要进去游览,导游正为他们介绍“六和塔”:传说古代钱塘江里的龙王十分凶暴,经常兴风作浪,淹没家田,百姓遭殃。渔童六和的父亲也被江潮淹死,母亲被卷走,六和万分悲痛,整日投石填江,震得水晶宫摇晃不定。龙王只好求饶,以金银财宝与六和讲和。六和提出:一.要放回母亲。二.不许潮水祸害百姓。龙王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从此,钱塘江潮水不再泛滥,人民过着安居的生活。人们为了感激六和,就在他投石的小山上建了一座塔,这就是“六和塔”。
相传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腊,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鲁智深与武松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江潮,以为是战鼓声,便起身准备迎战。后来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潮信。于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边圆寂坐化了。武松也在此出家,八十寿终。
真假难辨,不看也罢。我们还是看看真实的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它是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时已过午,饥肠辘辘。再好玩,饭还是要吃的。况且在富阳市经营餐饮的侄女得到我们到杭州的消息,已三番五次电话邀请了。
暂别了,杭州!再见了,西湖、岳王庙、灵隐寺、六和塔、钱塘江大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