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需求

(2013-04-15 08:15:15)
标签:

自卑感

需求

社会

歉意

倾向

教育

做家教已经几年了,可以说收获真不少。具体收获有三点:一是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贴补家用,这个自然不用说;二是学会处理与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尝试着做好一个教师的角色;三是为日后教育、教学提供实践经验。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三个目标基本达到。
我是一个比较严厉的男性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简单而粗暴,学生敬而远之,我也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通过几年的家教,真切的感受到教育好孩子确非是一件易事:
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强烈的尊重需要——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渴望。这一需要的满足与否对儿童积极自我的确立,和谐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所处的心智阶段的限制,儿童内心中被尊重的渴望,无法像饥、渴、睡、泄等生理需求那样简单明了地表达给成人,而是通过一些具体行为展示出来。因而作为家庭教师,透过孩子的行为表现,识别他们的真实意图,是很重要的事。
一、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
儿童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中发育成长的,父母的关注是他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以满足的首要条件。同时,儿童也通过父母的关注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一岁之前,儿童借助哭闹、微笑等手段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学步以后,则通过自我表现来达到目的。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用积极的办法来引起大人的关注,如主动招呼父母来看自己搭的积木、画的画、做的某个动作,要求父母帮自己数跳绳、数拍球的次数等,他们迫切希望父母或他人看到自己,从大人的关注中获得自信和自尊。有时,孩子也会用一些消极的办法引起注意,如把整洁的房间搞的乱七八糟,把某些物品打烂,在有客人来访时大吵大闹,闹出事端。有时儿童还会借助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如反复强调自己的不舒服,“我被虫子咬了”、“我肚子好疼”等,其实这些状况并非实情,只不过孩子的又一种引起成人关注的信号。孩子是想通过父母或他人对他的关心,感觉到自己的重要。
二、要求自主,对抗成人的意志
就整个儿童期来讲,接受父母的旨意,服从父母的安排,构成了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然而一味的顺从听话,势必抑制儿童的天性,阻碍儿童健康成长。为此,儿童在尊重需要的支持下,表现出自主性行为——不依赖他人,自由的做出判断和主张。比如他们会自主地选择穿哪一件衣服,自作主张看哪一部卡通片,玩哪一个玩具,把父母的要求当做耳旁风。在成人看来,也许儿童的行为理由根本站不住脚,他们的标准也让人难以捉摸,但儿童却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坚持自己的主张,一旦如愿,他们便像打了胜仗的战士一样志得意满,而绝不会对成人的失望与无奈,怀有一丝歉意。不过在儿童阶段,孩子对成人意志的反抗能力是极有限的,如果父母真的严厉起来,他们也会收敛自己的行为,但他们自主性却不会随之而消失,一旦时机成熟,便会凸现出来,这是儿童在“捍卫”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标志。因此,家庭教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们知道哪些是好的,应该坚持;哪些是不良的行为,应该克服。扬长避短,积极向上。
三、要求被赞扬被认可
“孩子都爱听好话”、“哄小孩”等日常言语从经验层次反应出儿童的一种普通倾向,既喜欢被成人赞扬和认可,由于这种需要倾向,儿童除了要求父母对他们的各种“杰作”、“本事”给予关注意外,还迫切希望得到成人的夸奖和表扬。一句“你真能干”,往往让他们喜滋滋的神情持续很久,并激励他们充满信心的去做别的事情。反之,如果儿童从父母那的来的信息是自己做的很不好,则会使他们兴趣索然,不愿、不敢去做其他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父母的认可和赞扬,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尊重需要,正向的鼓励与肯定可以激发儿童的积极情绪,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满足儿童的尊重需要;负向的批评与否定则导致儿童消极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及尊重需要的匮乏。
四、要求负责
要求负责一定的责任,是儿童自主性行为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儿童不再顺从父母的包办代替,而是要求“我自己来。”于是,从服务于自己的吃饭、穿衣、洗澡到成人的烧饭、擦地,儿童都想“插一手”。他们跑来跑去、忙个不停,即使被父母称为“帮倒忙”,也乐此不疲,除非遭到强烈禁止,训斥,被赶到一旁,才肯罢手,限于发展的水平和已获得的社会经验,儿童能完成的负责行为毕竟很有限,但他们却从这有限的行为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操纵和控制,由此而得到成就感,自尊感的体验。
五、要求有自己的空间
儿童行为控制能力虽然很弱,但他们仍渴望拥有一块领地,这块领地既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在那里,他们可以随意摆放自己的物品,玩具,给玩具分配角色、安排任务,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倾泻情绪,保存自己的小秘密,这块领地是儿童精神发展的庇护所,也是他们作为人之尊严的重要堡垒,就和成人的自私一样,不让外人随便刺探。在父母眼里,也许这块领地里的一切、连同小孩子的心计均可以一目了然,但绝不可以轻易点破。因为,一旦让儿童发展自己的秘密,全在父母的掌握与控制之中,他们的尊重需要就会遭到挫折,滋生出自卑感、弱小无能之感,从而丧失基本的自尊与自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