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野洋子: 日本行为艺术《切片》

(2015-07-12 11:22:02)
标签:

小野洋子

分类: 论文





1964年,小野洋子在卡耐基诵厅第一次表演了她最为出名的行为作品《切片》(CutPiece),随机挑选上台的几位观众被要求用剪刀将她的衣服裁成碎片,直至赤裸。那时,她32岁,离过一次婚,和第二任丈夫生下的女儿K洋子还不到两岁。那时,她盘腿坐在台上,长发披在肩上,脸庞丰润,眼色清澈。

第三年9月,她在伦敦再次表演了《切片》,在英国艺术界引起轰动,当时观众席上坐着约翰·列侬,那是他第一次见到自己“一生里最重要的女人”。2003年9月,70岁的洋子在巴黎又一次表演了《切片》。她在台上说:“来吧,剪下我的衣服,随便哪里;每个人剪下的面积不要大于一张明信片,并请将这碎片送给任一个你爱的人。”她解释这场事隔37年的表演时说:“1964年我第一次做它时,心里满是愤怒和不安,但这次,我是怀着对你、对我、对全世界的爱而做的。”此时,她端坐在一张椅子上,一袭黑裙,满脸皱纹。

《切片》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激浪艺术浪潮里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洋子并不承认自己属于这一流派,特别在其舵手乔治·马西纳斯试图将这场地下艺术运动等同于一场致力于价值观革命的社会运动,并试图为其设立宗旨、谱出宣言时,洋子几乎不屑地说:“正是‘流派’、‘运动’、‘团体’这样的概念遏止了新艺术的活力。我从不认为自己属于任何团体,当有人想让我加入某场运动中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逃离。”激浪派曾被称作“音乐、戏剧、诗歌、艺术中的新达达”,在它初现时的激进期,是以破坏传统艺术的严肃性,直至解构作品的意义甚至象征意义为目的的,它嘲笑以“训练”、“继承”和“技巧”为基础的创作(即“生活者就是艺术家”),以及任何形而上的艺术意图。在马西纳斯为激浪派寻求社会价值坐标时,洋子已嗅到这朵昙花灭迹的端倪;她脱身出去,是因为她对列侬的爱尚未损害她作为一位先锋者的激进性——在她刚和列侬一起生活时发行过的几张唱片里,人们听到的更多是无意义的尖叫、呻吟和器乐及非器乐的噪声——当她开始用吉他和弦及旋律来配饰爱的谣曲时,她已不自觉地被丈夫引入主流世界。

就像激浪派的另一位代表艺术家博依斯,他早期最有名的作品是用刀割伤手指后细心地为刀包扎,这无疑是对既成概念的转换和破坏,是标准的达达,而后来他像个绿色和平主义者般种下7000棵橡树,并呼出“维护自然”的口号,此时,他已回流入意义的藩篱。可以说,洋子最近以“呼吁世界和平”为目的的《切片》表演,不过是把她30多年前剪成碎片的衣服收拢、缝合并披挂起来,用于遮羞或避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