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恐龙蛋和鸡蛋的比较(龙凤呈祥,中国梦不是梦)

(2016-09-25 19:23:12)
分类: 自然探索
白色的来了!



http://s13/mw690/001TddAlzy75svomJI0cc&690

不同品种的鸡蛋可以根据它们所生存的环境不同有不同的颜色,厚度,以及其他功能。 

维基共享资源

1857年,赫胥黎将当时他所能找到的世界各地的恐龙化石与驼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恐龙有30多个特征与鸟类完全一样。这位头发凌乱、从不安分、一向以发表惊世骇俗观点闻名的32岁英国科学家,向世人公布了一个惊人的假说:鸟类是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
       人们以为赫胥黎又发疯了。在一般人看来,恐龙早已灭绝,在天上飞的小鸟怎么可能是由在地上爬行的恐龙变的呢?这话无论出自谁的口都是疯话,出自赫胥黎这个“十足的疯予”的口就更是疯话。闲极无聊的贵族绅士们再一次以谩骂赫胥黎为乐,一直骂到赫胥黎的晚年。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这时演化界的权威、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奥斯特隆先生通过对德国始祖鸟、美颌龙和美洲恐爪龙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赫胥黎是对的,鸟肯定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然而,奥斯特隆像赫胥黎一样无奈,都没有找到必需的化石标本作为证据。赫胥黎这时代还没有发现具有叉骨的恐龙化石标本,而叉骨是鸟类特有的构造;奥斯特隆则缺乏由恐龙到鸟中间的那个过渡性生物,他没有找到这种化石标本。
       1996年8月12日,一个农民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的办公室,从布包里拿出一块从自家园子里挖出来的70厘米x 50厘米的石头。石头上有一个清晰的恐龙造型,季强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块典型的食肉性恐龙化石。这本也没什么稀奇,因为一年前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最早发现了这种化石,却把它当作一块普通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收藏在仓库里,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被错过了。化石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吸引了季强,就是恐龙身上长着很短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科学家的高度敏感性使季强一下子就想到了赫胥黎和奥斯特隆所缺的证据和环节。此后两个多月,季强多次到这块化石出土地辽宁北票四合屯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在这年第十期的《中国地质》上他撰文指出:“化石上的皮肤衍生物具有分叉现象,这正是当年赫胥黎没有找到的。”他分析道,分叉现象是羽毛的特征而不是毛发的特征,所以,这种皮肤衍生物应是羽毛而不是毛发。他正式将这种化石上的生物命名为中华龙鸟”。
http://s4/mw690/001TddAlzy75eouDK4b63&690
   中华龙鸟复原图;
http://s4/mw690/001TddAlzy75svFsQGD73&690
中华龙鸟艺术想象图;
鸟类的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是三种假说中最早提出的,早在1868年,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就认为始祖鸟和美颌龙类的化石结构十分类似;之后原始主龙类假说和鳄形类起源两派假说开始兴盛,直到上世纪70年,耶鲁大学教授约翰·奥斯特罗姆(John Ostrom)将恐爪龙类和鸟类的骨骼相似性的比较结果公之于众,才让恐龙起源假说又一次成为了主流观点。

但从恐龙到鸟、从巨兽到萌物、从鳞片到羽毛、从尖牙到利喙、从爪子到翅膀、从长尾到扇羽、从奔跑到飞行……太多的坑,需要证据去填。

为了填补这中间的缺失,最近20年,中国古生物学家们领衔出演了一场龙鸟大戏。以辽西热河生物群及新疆、内蒙等地区化石为核心,广泛联系西伯利亚、欧洲、南北美洲乃至马达加斯加的新发现,科学家们不仅仅把鸟类牢牢锁定在兽脚类恐龙这一支当中,更进一步把它确定在了手盗龙类的序列里。鸟类与恐爪龙类(包括寐龙、小盗龙和伶盗龙等)并列处于兽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末端,现在已经是学界里普遍接受的观点。

一代中国古生物研究者,经过20年的努力,将人类对鸟类的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的认知进行了全方位的推进。但这样的推进,也只是在诸多方面为这个假说提供了不同的证据,无法完全证实。因此,学界内的质疑声和其它假说的存在是再合理不过的。以上种种“像”的证据,都有“亲缘关系接近”这一前提,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像鸟的恐龙在进化树上的位置离鸟类没有那么近的话,这些相似特征也许就沦为了趋同演化的结果,对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并没有帮助(就像鸟类和翼龙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翼龙并不是鸟类的祖先)。目前根据化石形态建立的进化树,很大程度还是基于数学统计模型和例如“最简约原则”这样的假设,所以我们依然期待着更完善的、更接近自然史事实的建树方法。

在探讨物种如何演化的问题之前,不如退一步,先摸清特征是如何演化的。回归特征本身,利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鳄鱼和鸟类,与灭绝的恐龙甚至化石主龙类做多重对比,这样的“古今对话”是一条实际而值得期待的路。正如这篇综述文章中提到的“an integrative approach”,要看到古生物学中化石骨骼或印痕上的形态变化的同时,也要留意发育生物学中个体发育中同样的特征从无到有的过程,甚至还可追溯到分子生物学中是什么样的序列和表达变异导致了这样的特征变化,如此从宏观到微观、古今结合的综合方法才更能逼近自然的真实。

当然,没有直观的带有年代信息的化石证据放在我们眼前,鸟类起源的谜团终究还是会悬在空中,因此,野外考察工作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该“集邮”的时候还是得兢兢业业地集,质疑不息,挖掘不止。而与此同时,多学科综合方法的运用,才能让古生物学逐渐摆脱“集邮术”这顶略带讥讽意味的帽子。--摘自网络;

中华文化早就在5000年前把龙和凤凰(恐龙和鸡)整合在一起了,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使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比如PCR放大技术等手段,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龙”和“各种鸡”的DNA相同和不同,重现自然生命的进化规律,科学地展示和宣传中华文化的灵魂,为中国梦添加实践的方法和成果。

http://s5/mw690/001TddAlzy75eUeqt3644&690
龙凤呈祥,恭祝祖国67岁生日快乐,国泰民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