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量子电动力学

(2010-12-16 02:56:25)
标签:

杂谈

分类: 自然探索
量子电动力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量子场论
费曼图
历史...
显示▼隐藏▲背景
规范场论
场论
庞加莱对称
量子力学
自发对称性破缺
显示▼隐藏▲对称性
交叉
电荷共轭
宇称
时间反演
显示▼隐藏▲工具
反常
有效场论
真空期望值
法捷耶夫波波夫鬼态
费曼图
LSZ约化公式
配分函数
传播函数
量子化
重整化
真空态
维克定理
怀特曼公理体系
显示▼隐藏▲方程
狄拉克方程
克莱因-高登方程
普洛卡方程式
惠勒-德威特方程
显示▼隐藏▲标准模型
弱电相互作用
希格斯机制
量子色动力学
量子电动力学
杨-米尔斯理论
显示▼隐藏▲未完成理论
量子引力
弦理论
超对称
人工色
万有理论
显示▼隐藏▲科学家
阿德勒 贝特 波古留波夫 卡伦 科尔曼 德维特 狄拉克 戴森 费米 费曼 菲尔茨 弗罗利希 盖尔曼 戈德斯通 格娄斯 胡夫特 贾基夫 克莱因 朗道 李政道 雷曼 马约拉纳 南部阳一郎 巴雷西 泊里雅科夫 萨拉姆 施温格 斯卡姆 斯塔克伯格西蒙泽克 朝永振一郎 韦尔特曼 史蒂文·温伯格 韦斯柯夫 威耳孙 威滕 杨振宁 汤川秀树 齐默尔曼 金恩-贾斯廷
      

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简称QED,它的建立是量子场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结合了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用量子场的方法来描述粒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它的主要创造者有施温格费曼朝永振一郎弗里曼·戴森。它的实验先契是兰姆位移,即精细结构常数的测量。在理论的构造过程中,这些先行者们建立了重整化理论,对以后的量子场论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量子电动力学也标志了二战后美国物理的崛起和欧陆的衰退,它奠定了美国在今后世界物理学界的领袖地位。

量子电动力学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精确的物理理论,而被称为“物理学的珍宝”("the jewel of physics")。最近竹下东一郎计算的精细结构常数与实验的结果吻合到了小数点后的第八位。

精细结构常数

 

 

精细结构常数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无量纲数,常用希腊字母α表示。其定义为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8/9/c/89c6560b480e1d3abc1d6ab0ea73f423.png

或者: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9/9/5/995c67c1cd660a3b2a417e18e3ea2a70.png

其中:

e电荷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2/0/0/2008fb4ecb487214b27ada12f201485c.png真空電容率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9/d/f/9dfd055ef1683b053f1b5bf9ed6dbbb4.png约化普朗克常数,h是普朗克常数
c光速

根据2002年CODATA的推荐值,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a/7/6/a768250febbed29be35970ddd5da81cb.png

近似计算可以取1/137。

目录

 精细结构常数的引入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发表了玻尔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假设电子只能在一系列特定能量的轨道上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跳到另一个能级上时,就会发射或者吸收与能级之间能量差相对应的光子。玻尔原子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原子光谱线的分布规律。

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氢原子光谱线具有精细结构,原先的一条谱线实际上是有几条靠得很近的谱线组成的,玻尔原子模型不能解释光谱的精细结构。

德国物理学家索末菲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建立了索末菲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索末菲认为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不一定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电子的轨道能级不仅与玻尔模型中的主量子数 n 有关,还与角量子数有关。不同角动量量子数的轨道之间的能级差正比于某个无量纲常数的平方。这个无量纲常数是索末菲在解释光谱的精细结构时引入的,因此被称为精细结构常数。

引入精细结构常数后,玻尔模型中电子的运动速度和能级可以表示成更为简洁的形式: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5/0/6/5069f2b257ef64087022a61569e14cd9.png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7/a/d/7adac42a43528b2c51682f83c419e7b4.png

其中E0是电子的静质量能。

因此,原子光谱中,能级的粗结构主要是由库仑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为α2E0数量级。

  精细结构常数的物理含义

引入精细结构常数后,人们对它物理含义的第一个解释就是玻尔模型中处于基态的电子运动速度与光速的比值。然而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薛定谔方程建立起来,人们开始用电子云几率描述核外电子,抛弃了电子具有经典理论中确定的轨道和速度的概念。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把量子波动力学与相对论相结合,提出电子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狄拉克方程。狄拉克方程认为光谱的精细结构是由电子的自旋-轨道作用引起的,是一种相对论效应,能量为α4E0数量级,是粗结构的α2倍。随后发展起来量子电动力学将精细结构常数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量子电动力学认为,精细结构常数是电磁相互作用中电荷之间耦合强度的度量,表征了电磁相互作用的强度。精细结构常数的数值无法从量子电动力学推导出,只能通过实验测定。在量子电动力学中,电子之间通过相互交换光子而发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换光子的复杂程度对最终结果的贡献随光子的吸收或发射次数呈指数式下降,这个指数的底就是精细结构常数。也就是说,任何电磁现象都可以用精细结构常数的幂级数来表达。

在描述强相互作用量子色动力学和描述弱相互作用电弱统一理论中,都有类似量子电动力学中交换粒子的过程,也具有类似的精细结构常数——耦合常数。耦合常数的大小表征相互作用的强度。强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约为1,比电磁相互作用的精细结构常数大得多,因此强相互作用的强度也比电磁相互作用强很多。相比之下,弱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约为10-13引力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则为10-39

精细结构常数将电动力学中的电荷e、量子力学中的普郎克常数h、相对论中的光速c联系起来,是无法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导出的无量纲常数,其大小为什么约等于1/137至今尚未得到满意的回答。历史上很多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试图推导出精细结构常数的数值,但至今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爱丁顿曾试图使用纯逻辑的方法断言精细结构常数的倒数等于整数137,然而实验数据表明精细结构常数的倒数并不是整数。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说:

这个数字自五十多年前发现以来一直是个谜。所有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都将这个数贴在墙上,为它大伤脑筋……它是物理学中最大的谜之一,一个该死的谜:一个魔数来到我们身边,可是没人能理解它。你也许会说“上帝之手”写下了这个数字,而我们不知道他是怎样下的笔。

  精细结构常数是否随时间变化?

193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了大数假说,认为万有引力常数G是随时间变化的。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等人提出,精细结构常数与万有引力常数之间有联系,因此精细结构常数也是随时间变化的,现在正以约每年3万亿分之一的速度在增大。如果精细结构常数是随时间变化的,那么包括相对论在内的现有许多物理学理论都要进行修正。很多物理学家致力于测量精细结构常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精确测量了铯原子钟、汞离子钟和氢原子微波激射器的频率在140天内的相对频率漂移。结果发现,在现阶段,精细结构常数的变化率不超过每年30万亿分之一,约为大数假说预言的十分之一。基本否定了狄拉克的大数假说。

在精细结构常数是否发生变化的争论中,讨论最多的是来自奥克劳天然核反应堆的数据。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唯一一座天然核反应堆,位于加蓬的奥克劳。它形成于大约20亿年前,持续了数十万年。研究人员测量了奥克劳铀矿中149的中子散射截面,发现20亿年来强相互作用的精细结构常数的变化率不超过十亿分之四,年相对变化率不超过 2 × 10-19,远低于狄拉克大数假说的数值。尽管得到的是强相互作用的精细结构常数变化率的数值,但是科学家们倾向于认为,如果精细结构常数的变化是由光速的改变引起的,那么强相互作用的精细结构常数与电磁作用的精细结构常数的变化应该是一致的。但是2004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史蒂夫·拉莫莱克斯等人重新分析了奥克劳天然核反应堆的数据,认为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形成以来,精细结构常数的数值至少减少了4.5×10-8

类星体是位于宇宙遥远位置的天体,类星体发出的光穿过弥漫在宇宙中的气体云,形成吸收线。通过测量类星体光谱中的吸收线,可以得到几十亿到上百亿年前精细结构常数的信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韦伯领导的一个小组通过比较类星体光谱中不同元素吸收线的位置变化,将精细结构常数变化的测量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他们发现在宇宙早期大约0.5<z<3.5的红移范围内,精细结构常数比现在小大约百万分之7[1]。2001年这一结果发表后,立刻引起一阵轰动。一些媒体宣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推翻了”,掀起了新一波“推翻相对论”的浪潮。然而反对者认为,韦伯等人结果的可靠性尚存在争议。而即使精细结构常数发生了改变,未必意味着光速发生了变化。在未得到进一步确认前,认为“相对论被推翻”为时过早。

2004年6月,德国的一些研究人员以很高的精度测量了原子钟的数据,并未发现精细结构常数在1999年至2003年间有10-15数量级上的变化。2004年4月,韦伯小组中来自剑桥大学的迈克·墨菲宣布,他们利用夏威夷凯克望远镜研究了143个类星体的光谱,认为精细结构常数在过去10亿年间大约改变了20万分之一[2]。有消息称,欧洲空间局计划于2006年在环地轨道上进行一次比墨菲小组的精度还要高100倍的原子钟实验,有望进一步测量精细结构常数的变化。

目录

 数学

数学上,量子电动力学有着阿贝尔群规范理论的结构,并有一对称群——U(1)规范群。媒介带电自旋-1/2之间交互作用的规范场电磁场。量子电动力学中透过光子来媒介数个电子正子间之交互作用的拉格朗日量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2/e/2/2e24739f1081b719b7750cab4bf45940.png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f/f/2/ff2373eb3f73136431270e9c625ac87f.png

其中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5/0/e/50ee0ce10fe442fd7f246c6037387e4c.png狄拉克矩阵
狄拉克旋量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b/2/6/b261409bdf7ec0dae54ed16f0dca3977.png以及其狄拉克伴旋量(Dirac adjoint)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9/6/a/96a9ac56cf26e3a7a68f32cedad0704e.png 为代表带电粒子的场,特别是由狄拉克旋量所代表的电子场与正子场,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4/9/0/490ce7c59ad0972dabdfb47caedd8960.png为耦合强度(等同于基本电荷),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1/c/0/1c0012c4783fd47a9497f6cd56941df8.png协变电磁场向量势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6/3/b/63baedbcac688d1ff42ae2d8c076e0db.png电磁场张量

另外

c光速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9/d/f/9dfd055ef1683b053f1b5bf9ed6dbbb4.png约化普朗克常数
μ0磁导率
第二个式子采用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6/b/0/6b03284038185d5f874d3f3313fa9252.png的单位制,以下我们采用之。

  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式

推导开始,首先将D的定义代入拉格朗日量,得到L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c/9/6/c96f28dcab2118242cc17f747571e248.png

再来将拉格朗日量代入针对代表带电粒子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式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3/7/e/37e0a8b0993b2af30accdf14d5ba72ac.png

以找出量子电动力学的场方程式

源自此一拉格朗日量的两项则分别为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8/b/7/8b79f2b744182e509d70f9211bcf6410.png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d/8/e/d8e5b485ab0b4d50fbe00b7e0dfecba7.png

将此二项代回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式 (2) 得到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8/0/4/8045ca49c46b6a6d9db3f0c9325eb3d9.png

以及复数共轭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b/1/0/b10631553163d066cfd6a07d4d32b649.png

若将后者的中间项移到等号右边则得: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a/b/a/abaad498f69cd80222c224d49597767f.png

左手边则形式与原本狄拉克方程式相似,而右手边则是与电磁场的交互作用。

另个更重要的方程式是将拉格朗日量代入另个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式,但这个方程式现在是针对Aμ场: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4/d/2/4d28d2f201b6cbb12d32c4144af89350.png

类似的两项在此则为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c/e/5/ce5a044cc728161be0b365541803ba06.png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6/c/2/6c2c6e1d6e28d50cac80ea9c6384d0d7.png

而此二项代回到 (3) 可得到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8/9/d/89d96f29e722e9236f30d62ab78ccb6c.png

  费曼图表示

包含电磁场张量的拉格朗日量部分描述了电磁场的自由演化,而带有规范协变导数类狄拉克方程式则描述电子场与正子场的自由演化,以及它们与电磁场的交互作用。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9/Vacuum_polarization.svg/144px-Vacuum_polarization.svg.pn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d/Electron_self_energy.pn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f/Vertex_correction.png
对于真空极化函数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2/0/6/206932cf05272e53cc4b051c110e58f0.png
单圈(one-loop)贡献
电子自身能量函数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c/b/4/cb4efae84f23aaf41fa73a2bf19e9068.png
单圈贡献
顶点函数(vertex function)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9/c/0/9c057f7e7e7e8a781beff7d4a3f30980.png
单圈贡献
 相关条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