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焦虑,是孩子的还是家长的?这个话题我老早就想写一写了,但因为我没有亲生经历,完全凭着想象而写出来的文字总归比较平乏,所以就搁置下来。浩入园一周来的表现,给了我最大的感受和灵感,所有以前在脑中没有完全成型的文字,今天终于可以串成完整连贯的文字了。
先说说浩这几天的表现吧。
9月1日(周四),我送浩,一直担心浩会怎样表现,没想到浩很兴奋,一路很高兴的和我步行至幼儿园。只在和我分离的片刻才意识到妈妈真的要走了,在教室门口抱着我的脖子,轻声啜泣。我内心不安,安慰他片刻,然后离开浩,偷偷留下观察,没有发现浩有任何强烈的反应;下班后问浩还想不想去幼儿园,浩说:“想去幼儿园。”
9月2日(周五),去幼儿园的路上摔跤擦破胳膊,我担心问他还去不去幼儿园,浩答要去幼儿园。一路上都很开心,还像越越炫耀摔伤的胳膊。在教室门口浩感到要和我分离了,抱着我的脖子,不肯松手,小声哭闹。我硬着头皮告诉他:到幼儿园上班是必须的,妈妈不能看你上班,只能陪他1分钟,然后扒开他的小手离开。听到浩继续哭泣,声音不大。(王老师建议,我把孩子送到门口就离开,要相信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能干。)
9月5日(周一),我送浩上幼儿园,浩出门表现还好,路上开始反复要求我“看他上班”,我回答,“妈妈要去公司上班,不能陪宝宝在幼儿园上班。”一路上内心止不住的担心孩子哭闹怎么办。果然浩在教室门口不干了,大哭着要和我一起,不要上幼儿园。我也急了,极力保持镇静,一再告知他上幼儿园是必须的,妈妈只能陪一分钟,然后抱着浩从1数到60,起身离开。听到浩大声哭闹的声音。
9月6日(周二),爷爷送浩上幼儿园。老师反应浩表现很好,丝毫没有哭闹。当天我去参加家长会,顺便接浩出园,先夸奖了浩早上表现好,然后与浩商量:“如果以后上幼儿园哭闹,妈妈就不送,让爷爷或者爸爸送,不哭闹妈妈才送宝宝上幼儿园。”并坚持要浩重复我的话。(王老师建议早上要爷爷送孩子上幼儿园,可以减少哭闹。)
9月7日(周三),我坚持早上自己带上幼儿园,拐到去幼儿园的路上,浩开始谈条件,不愿去幼儿园,临近幼儿园又开始哭闹。我连劝带拉把浩领到幼儿园大门里,浩坚决不肯进入大楼,我开始威胁“若哭以后就不送,不哭才送。”浩害怕止哭,但忍不住又继续小声哭。我停下脚步,蹲下看着浩严肃地说:“宝宝,妈妈明白你为什么会哭,因为你不想和妈妈分开,但妈妈每天都要去公司上班,这是必须的,所以妈妈肯定会离开你。而且,妈妈也不愿意离开你,妈妈心里也不好受,你这样继续哭,妈妈也会难受,也会和你一起哭,那样子让人看到多尴尬啊,宝宝你要帮助妈妈,不要把妈妈惹哭好不好?”。浩听懂了,立刻拉起我的手向前走去,虽然嘴里还是忍不住在小声哭泣,但我能明显感受到孩子在努力控制自己。这真让我感动!
9月8日(周四),就是今天,浩的表现让我惊诧到极点,感动到极点!出门前,我定下心来告诉浩,“必须去幼儿园,要么妈妈送,要么爸爸或者爷爷送,你自己选。”浩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全家一个个问:“我要去奇乐儿,可以吗?”没有人同意。他委屈的靠在我身上靠了一会儿,然后爽快地和我一道去幼儿园。一路上我和浩唱着下楼歌、看着欢快晨练的小狗、研究要不要表演“head操”、和摇头欢迎浩浩的小草打招呼,向门口检查小朋友健康状况的老师打招呼:“老师早,今天我表现很好没有哭。”得到老师的表扬,然后开心地和朱老师打招呼,向门口弹琴的俞老师微笑,大大方方的和我这个妈妈挥手byebye。我被彻底的感动了,这就是我的浩,如此轻松愉快地度过了他的分离焦虑期!
回顾这一周的所有事情,我明白一件事:分离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很不容易的,自然会产生焦虑,因为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孩子更容易感受到这份焦虑,因为孩子对环境安全的预判能力非常低,所以环境的依赖性更大,更容易因环境的改变而焦虑。所以这时候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出现各种焦虑现象都是正常的,要保持平常心,协助老师帮助孩子尽快认识到幼儿园是孩子的另一个家,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尽早从分离焦虑期中走出来,从而感受到幼儿园的温暖、可爱与迷人,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家新生活中去。
其实,孩子的焦虑仅仅是表现在分离的短暂时刻中,分离之后孩子往往都能够很快适应并投入,而家长对此缺乏正确认识,从而表现出过度的忧虑,担心孩子吃的好不好、睡的香不香、老师关心不关心、小朋友有没有欺负宝宝,进而担心老师的教育好不好,孩子学到了多少东西。其实这些都是不必去过于焦虑的事情。孩子饿了自然吃、渴了自然喝、困了自然睡,好奇自然学,这些都是生存的本能,根本不需要家长去帮助强化,我们做家长的只要轻松地坐在一旁,及时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就足够了。但我们做家长的往往意识不到孩子的每一步可喜的成长,反而用自己过度的焦虑不断打断孩子的正常判断选择程序,导致孩子搞不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常常能看到孩子被爱心泛滥的家长逼着做着做那,很多孩子甚至丧失了自己的本能,在家里是吃饭要喂、喝水要催、睡觉靠哄、学习靠逼!家长孩子苦不堪言!即使如此,家长还是焦虑不够:我的孩子怎么这样呢?我都是为你好,你还处处和我对着干。。。冤枉啊!孩子心里真是有苦说不出!
对于入园,也是同样的道理。家长不焦虑,孩子就不会受家长的影响,焦虑就会少很多,就能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很多孩子入园哭闹不休,大人孩子一起倍感辛苦,殊不知,正是大人自己无法从焦虑中抽身出来,从而导致孩子更加辨别不清幼儿园的安全与否,更难与大人分离,焦虑变本加厉、甚至后来演变成习惯性的对抗入园、对抗家长的送入幼儿园的行为。
其实真正做起来很简单: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焦虑是正常现象,要允许这种焦虑自然发生、自然终止,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要强行制止,要学会包容——包容孩子因为弱小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一定要认识到:哭不仅仅是孩子的需要,而且是很必要的一个过程,因为孩子只有通过大哭,才能宣泄掉强行分离带给他们的心理伤害,才可能逐渐培养成坚强自信的性格。而家长也只有相信孩子能正常成长,才有可能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焦虑哭闹的孩子,用坚定平和的态度,抚慰孩子受伤的幼小心灵。
一般来说,孩子哭闹都是有个依赖心理在作怪,特别是当他/她看到家长和他/她一样摇摆不定时,更加会利用家长的同情心或者焦虑摇摆的心理,变本加厉以哭闹换取不去幼儿园的机会。所以要想孩子减少哭闹,家长一定要硬下心、真心实意地告诉孩子:幼儿园一定要去,这是必须的,家长要上班,谁也不会陪他/她在幼儿园里,断除孩子的依赖心理,然后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等待孩子接受这样的结局。哭闹在所难免,只有未通世事的婴儿或许可以懵懵懂懂度过分离焦虑期。
所以,我始终认为,分离焦虑(或者入园焦虑),最终反映出来的往往不是孩子的焦虑,而是家长的,这段挠人心扉的焦虑期,考验的也不仅仅是孩子,更是家长!
该放手时,请放手!这就是对付入园焦虑期的最佳对策!
后记(10.10)
现在回想一下,我做的还不够,没能跟儿子做到共情,没有完全信任他,放心地等待他的自我调整,而是把我的情绪强加给了他,让他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想我会做的更好——
我不会回避入园可能带给孩子的冲击,而是提前告诉他可能发生的好的状况和不好的状况,以平静的语气,让他对入园有个更加贴近现实的预设。现实中,我因为担心他的过渡反应,而刻意回避了讨论幼儿园。不过现在感觉,回避要比过份渲染幼儿园的好处,却不谈不好的地方,要好得多!
当孩子如期出现入园焦虑的时候,我会帮他认清——【注意】而非强制他接受——这是一种焦虑的情绪,原因是他不想与妈妈分离,并和他一起面对。而不是我在现实中使用的方法那般,用恐吓的方式给他打预防针。
最后,告诉他妈妈爱他,无论他哭闹还是不哭闹,但如果他不哭闹的话,妈妈会感觉好受的多。并会在他努力尝试控制他的情绪时,及时给予鼓励。这一点,是从我最后一次劝浩的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我告诉他:你哭,妈妈也会不好受,请你帮助我,不要惹妈妈哭。我把我真实的感受告诉他,他很快就不闹了,并开始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的感受:只要家长肯相信孩子,敢于用自己的真心真诚去面对孩子,孩子的心灵一定与家长的心灵进行交流,并选择善良友好的的方式使问题向着和满的方向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