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人儿一天天长大,处于两岁叛逆期的他,有很多情绪要面对,却只有一种表达方法:“不要”!
做妈妈的我,刚开始常常很头疼,这也不要那也不要,到底要怎么办才好?气愤过、对抗过、转移过注意力、妥协过、置之不理过,小人儿依然固我地继续着他的“不要”之旅,常常搞得家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有时小人儿气愤起来还会动手打人。当然,他只打我一个人,即使是别人惹了他,他也是跑过来打我,搞得我又气愤又无奈——我总不能和个两岁小儿较真对打吧。
碰壁的次数多了,我这当妈的也渐渐摸出了各种规律,如今对付起他来,也算是手到擒来,被打的次数也渐渐的少了。
说到底,孩子很多“不要”都是有其内在需求的,虽然他不善表达,但做父母的一定要搞清楚,否则孩子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刚开始时,我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一听到他说“不要”就挠头。对症才好下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现在彻底明白了,原来小人儿嘴里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不要”,后面却隐藏了那么多心理诉求。
先说说他有哪些不要吧:“不要奶奶”、“不要炮的声音”、“不要看火”、“不要穿鞋子,不要穿袜袜”、“不要打针”、“不要理发”、“不要洗澡”、“妈妈不要上班”、“不要看小熊敲鼓”、“到外面,宝宝不要闭上眼睛”、“爸爸不要欺负妈妈”……
不要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更新,最近浩浩多了一项指示:“不要喊爷爷。”
平时路过小区门口,我们总要教浩浩喊看门人一声爷爷,浩浩的回答一向比较独特,他照搬我们大人的原话:“喊爷爷。”让大声就大声,十分讨喜。但最近他不肯了,每次车开到门口前,浩都要小声说一句:“不要喊爷爷。”为什么“不要”,其实是有背景的:
为了方便居民自行车充气,小区门口设了个高压气泵,看门大爷喜欢逗小孩子玩,一次他在浩浩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摁响了高压气泵的充气嘴,吓得小浩大哭。打那以后,每次路过门口,浩浩都不愿走过去,他害怕打气呲呲响的声音,外加害怕门口的看门大爷。浩之“不要”是因为害怕!
其他的“不要”,也是各有各的原因。
“不要奶奶”,是因为奶奶常扭着劲与浩浩对着干,还常常带着情绪责备他、管教他,那时他小,只会说一句反抗的话“不要奶奶。”——这个“不要”表达的是小人儿的反抗意识。
“不要**声音”(比如割草机),是因为小时候每次有异常的响动,爷爷奶奶总要习惯性的把他搂在怀里保护一下,嘴里还要说“不怕不怕”,久而久之,浩浩听到异响就会躲进大人的怀里,偷着一只眼睛朝外看,“不怕这个、不要那个。”——此“不要”,传达的是一种固化了的行为方式,不代表任何意义,既不表示抗拒、也不表示害怕,甚至还透露着好奇的意味。因为他每次不怕、不要之后,必定会跟一句“要看***”。
“不要穿袜袜”,听起来是反抗大人对他的行为管束,实际传达的意思是:我的脚热了,不舒服。只要成人肯弯下腰摸摸他火热的小脚,真相立刻就大白了。
“爸爸不要欺负妈妈”,这句话说起来就复杂了,有时是他排斥欧爸,希望欧爸停止“侵犯”妈妈的行为,有时则是在向欧爸发出“你来欺负我吧”的邀请……呵呵。
“妈妈不要上班!”一般伴有大哭大闹,表达的是他无可奈何、非常悲伤、非常反对、非常气愤的复杂心情。
“不要看小熊敲鼓”,意思是这一段我已经很熟悉了,我想看看别的部分……
“不要还给越越”,因为他实在太喜欢那个小火车了,所以不想把玩具还给玩具的主人。
“不要打针、理发”,纯粹是处于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感,这种恐惧往往是因为家人第一次没有经验,没有缓解孩子的恐惧,期间还伴随有武力强迫孩子就范的过程,而疼痛感、陌生恐怖的声音等,更加剧了孩子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因此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打针理发。
你如果你不明白孩子的内心真实的需求,面对孩子简简单单一句不要,全凭自己的武断对孩子进行整齐划一的要求,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能顺利发展?
其实,基本要诀就一句:“树立大人孩子共同遵守的规则,在规则的范围内,合理的一定配合;不合理的,在认可情绪的基础上讲道理。”
规则也很简单,简单到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相互尊重、对万物都有爱心。
至于合理的要求,比如:不要穿袜袜,不要看小熊敲鼓,不要喊爷爷……这些完全是孩子合理的要求,成人千万不要因为“良好的习惯”“懂礼貌”等等借口而逼迫孩子,认可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一个自主的机会,感受自己的生活,为孩子今后的独立打好基础。
不合理的要求有:妈妈不要上班、不要还给越越、不要奶奶……这些要求虽然不合理,家长很难满足,但孩子强烈的情绪诉求,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所以要先认可孩子情绪中的积极因素,比如:不要妈妈上班,是因为爱妈妈、舍不得分离;不要还给越越,是因为喜爱玩具,还没有建立起归属感;不要奶奶,是因为孩子有建立自我的需要……这些都是很积极的因素,不要简单的因为要求不合理就一概否定,一棒子打死一船的人。认可这些积极的因素,给孩子安慰,一般孩子的情绪就会平复许多,要求就会降低,家长再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也就不会感到十分棘手了。
讲道理要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不要动不动就规矩啦、教训啦……其实越贴近孩子的语言孩子越能够接受。如果能先从鼓励讲起更好。比如孩子不愿意归还玩具,不要讲大道理,大道理是成人世界的规则,孩子没有体验根本听不懂,你不妨直接说:不可以!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你不还给他,别的小朋友会伤心会哭的;宝宝把玩具还给小朋友,再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小朋友玩,别的小朋友也会分享给你玩玩具,这样多好啊。
规矩,不是说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规矩的建立,不是说教管束的结果,是人在和周围世界的人和物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内心自省出来的!关键是我们做父母的要能找到那根能触动孩子小小的内心世界的弦!
对于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肯妥协的要求,其实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孩子总要长大,他总有一天要完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现在要求自己做主,其实就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始。这个独立意识非常重要,成人不仅要想法设法保护,必要的时候还要鼓励他们主动走出去,既然如此,他们送上门来的独立要求,我们何不与其机会让他自己实践一下?与其我们现在打压他,让他以后没人管束时犯更大的错误,不如从现在就开始,家长降低要求,允许孩子犯些小错(我想象不出六岁以内的孩子能犯多大的错误),体验一下自然结果的惩罚,从而自发向正确的方向靠拢,这样效果会好得多。
特别要提的一种情况是:不要打针。这种现象,父母处理的好的话,孩子完全可以少受很多心理折磨。这也是我教训最沉痛的地方,所以要特别提下。
父母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等需要的时候强迫一下就好。因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在孩子强烈的反抗面前失去耐心,折敌一万自损三千。最后倒霉的还是孩子。
父母要做的工作其实很简单,过家家大家都会吧,在日常生活中设计一些生病看病的场景,假装带孩子去打针,花点时间提前准备白大褂、听筒、针筒之类的道具,使仿真的过程更形象些,让孩子及早了解看病的程序,这样孩子可以大大减轻因为陌生带来的恐惧感。同时,一定不要欺骗孩子,说打针不痛,一定要告诉孩子真实的感受,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事实,这样孩子反而会很有成就感,而变得配合很多。
我之失策就在于此,因为浩很少生病,所以我总不拿这个当回事,总是事到临头,强迫着来上一针,刚开始还企图哄骗孩子不疼不要紧,结果浩浩极度恐惧打针!唉,真是欲速则不达啊!
说了这么多的经验,其实还是那一句话:给孩子自由,认可孩子的感受和情绪,相信孩子自己会找到合理的自由边界,自己树立起规则意识。我们成人要做的很简单:以身作则、示范作用!
真正说到以身作则,能做的很好的,少之又少啊!我们成人自己都做不好的事情,如何给孩子做示范?又为什么要强迫小小的孩儿能完美的做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