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从孩子一出生就伴随着他。每个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不仅象征着婴儿从物理上彻底脱离母体,也象征着陪伴孩子一生的情绪,也开始了成长的旅程。每个孩子都在经历着:不懂情绪-意识到情绪的力量-体验情绪-认知情绪-了解情绪-控制情绪-情绪升华,这样一个必然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说,每个孩子的世界分为内外两部分(物质与精神),那么这个物质世界,为孩子提供的是其外在的成长条件,情绪则为孩子提供了内在成长的环境条件。
人的情绪感受、控制能力和升华为精神能量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成长的,而且是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完全依靠自我的力量完成的。这是我看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一书后,最最初级阶段的感悟(正在拜读中。。。)
理解了这一点,我对浩浩近阶段表现的感觉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为什么孩子会生气打人、大哭大闹、心情低落、害怕恐惧……woo~
原来全部都是儿童情绪成长的必然!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情绪执拗期啊!只有父母的宽容,才是儿童情绪得以健康完整的成长的必然条件。就比如哭,是儿童发泄情绪的最佳途径,很多成人怕小孩哭,可能更多是怕面子上不好看吧,就会阻止孩子利用哭的方式发泄情绪,其实这样做大大有害,久而久之,被压抑的情绪会在儿童的内在造成感知混乱和迷惑,是孩子无法认清自己的情绪,阻碍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更何谈情绪升华为精神。
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对待浩浩我又多了几分耐心,更加宽容和自由了。
每次浩浩要求得不到满足时,都会很生气地对我大施拳脚;当有人做了违背浩浩意愿的事情,浩浩更会大哭大闹,死活不依;有时还会莫名其妙的突然发作,伤心委屈、摔东西、大哭不止……以前我很郁闷烦恼,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哭闹不停的小浩,即使耐住性子,也总会有忍不住爆发的时候,有时甚至会想办法禁止他、惩罚他。现在的我,已经全然不再有这种想法,因为我明白,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也有一个认知和缓慢成长的过程,我们成人应该有耐心和爱心,有义务帮助孩子度过情绪焦虑反复多变的成长期。
情景一:伤心委屈
周末我带浩浩到下马坊公园玩,浩看到草地里一个漂亮的遥控汽车,十分喜爱,想玩却不敢过去拿(家人长期管制的结果)。旁边一个男士躺着晒太阳,很明显,车子是他儿子的玩具。
车主虽然不在,但车主的爸爸同意浩浩玩一会儿小车,于是我鼓励小浩:“宝宝你想玩车子,就要自己努力去争取。叔叔已经同意你玩了,你要自己去拿,妈妈不能帮你,但妈妈可以在旁边陪着你,没关系的。”浩浩几经犹豫,终于放手拿起了那辆不属于他的小车,开心地在地上玩起来。
没多久,车主回来了,是一个比浩浩稍小一点的小男生。看见浩浩拿着他的玩具车,小男孩歪歪斜斜的走过来,向浩浩索要,是那种比较温和的,并没有暴力抢夺。
浩浩做了半天思想斗争,刚刚才鼓起勇气拿过来,玩了不到十分钟,兴致正好呢,当然不肯还。
我在一边看着,没有做声,想看看两个小家伙的玩具之争到底是个什么结局(前提:我知道浩浩不会先动手打人、欺负弟弟)。小男孩一边嘴里说着什么,一边围着浩浩转,不断伸手想拿回自己的车车,浩浩转来转去想方设法避开他。两人就在原地兜开了圈子。
小男孩还小,走路还不十分稳当,我看着多少有点担心,就劝浩:“宝宝,那是弟弟的车子,弟弟现在想要回去,你应该还给他。”浩浩听了我的话,慢慢把手中的玩具车递给了弟弟。然后,转身向我走来,把头依靠在我的肩膀上,默不作声……
我能感觉到他伤心了,那种我不得不遵从你的决定、做了违背我意愿的事情才有的伤心。我搂着他,内心完全能感到相同的委屈和伤心。
小男孩拿到了车子,高兴的指给我看,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我夸了他两句,然后才把关注重心转向了小浩。再看浩浩的脸上,居然有了两行新新的泪痕。
我:“宝宝是不是很伤心,因为宝宝喜欢弟弟的车车,不想把车车还给弟弟。”
浩:“弟弟车车,要扔掉!”还做出一个扔的动作。这是他唯一能够表达伤心地方式。
我:“妈妈明白宝宝很伤心,妈妈刚才没有体谅宝宝的心情,训宝宝,妈妈做的很不好。对不起!妈妈现在抱抱宝宝。”
浩浩静静的趴伏在我肩头,过了一会儿,自己释怀了。
场景二、受惊哭闹
浩一直都比较惧怕任何“哧哧”冒气的声音。这种惧怕从何而来我也不清楚。
他尤其不喜欢小区门口的电动气泵,每次离得老远就说:“妈妈抱,有打气的声音。”我不抱着他,他就死拉着我的手不肯通过小区的大门。
有一次,我抱着浩浩去看打气的气嘴,希望通过实物认知的过程,逐渐消除他的戒惧心理。但我事先没有和门口看门的老大爷说清楚意图,就直接带着浩去看气嘴。
这是那种高压气泵。打气时,直接按压在车胎气门芯上,气嘴中心的堵头被压下去后,高压气体自动进入车胎,平时不动中间的堵头,不会发出声音。
他也知道这个东西会发出他害怕的声音,但看我拿着没事,就很新奇的拿起气嘴高兴的玩起来。旁边的看门大爷很喜欢浩浩,一直陪在一边。然后,他在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之前好心的摁动了堵头,想告诉浩浩打气的原理。
气嘴突然发出“哧”的声音,吓得浩浩呆住了,他愣了两秒钟,扭头抱着我大哭起来。
我很明白这种感觉,就好比一个十分害怕炮仗巨响的人,心里本来就很害怕,原本以为炮仗被处理过比较安全,不会发出巨响吓着他了,就拿在手中新奇开心的玩着,结果却突然发生他最怕的爆裂声……小时候,我就常常有这种被突然吓到的经历,所以很能理解浩浩此时此刻的惊惧!
老人不明就里的劝解浩浩:“不哭不哭,男孩子,不怕啊!要胆大点,不要太胆小。”这些完全不是浩浩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我对老人笑笑,然后转身抱着孩子离开了那个地方。
浩浩依旧不停的大哭着,我知道这是他由来已久的惧怕,这样突然在他眼前发生,这种刺激太过激烈,他一时难以接受,一定会哭很久。就温柔的抱住他,不停的在他耳边小声说道:“宝宝害怕了,吓了一跳是不是?妈妈明白宝宝吓坏了,宝宝想哭就哭吧,没关系,妈妈陪着你。”
浩浩挺起身想回答我一句,但那种情绪实在来得太强烈了,他根本无法停止哭泣。我把他抱在一种最安全的状态,轻拍他的后背。小家伙趴在我的肩头,哭了很久才终于发泄完毕。
情景三、生气打人
晚上到了睡觉时间,浩浩还没玩够,兴致很高的抓着我的手指,一定要让我陪他继续疯玩。我不同意。浩浩拉不动我,多次使劲拉到自己摔倒,还是没法改变我的状态,浩浩突然生气发火了。他趴在我身上打我,有时还会动手打到我的头。
说实话,以前我最最不知道的就是该如何应付这种状况,不能打、不能骂,心里还愤愤不平,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办法:
我先口头警告他:不可以打人!如果他还要打我,我就抓住他的双手,按住不让动:小样,不让我反抗,我还不能制止你施暴的过程啊?!
被按住后,浩浩十分不耐,开始挣扎哭闹。我说:“妈妈明白你想让妈妈陪你多玩一会儿,但是妈妈现在很困了,想上床睡觉。妈妈不让你动,是不希望你打我,如果你答应不打我了,我就放开手。”
浩浩嘴上答应不打,但他会继续要求我陪他玩,如果我不同意,他就再次生气,打我。于是我再次按住他的手,不让他动,然后要求他反复向我保证两次不再打人,这才松开手。
第三次就简单了,浩浩举手,我“嗯~”一声,浩浩自己就意识到自己不好,停止了打人的举动。
我抱过浩浩,问:“宝宝是不是很生气?因为妈妈不肯陪你玩。”
浩:“是,宝宝生气了。”
我:“宝宝很生气妈妈明白,换做是宝宝这样对待妈妈,妈妈也会生气的。但是再生气也不可以打人。妈妈从来都没有打过宝宝,是不是?”
浩:“是。”
我:“妈妈很爱你,妈妈愿意在一边陪着宝宝,不离开宝宝,但妈妈现在累了需要休息。宝宝如果很生气一定要发泄,你可以打床、打被子、打沙发。但绝对不可以打妈妈,因为你打妈妈,妈妈会疼会伤心,也会哭的。”【注意:由始至终,语气要绝对平静,不可以申斥孩子。】
浩在一边开始拍打被子,说:“宝宝打被子。”但他的手下明显已经没有了愤怒,只是象征性的发泄了一下,就转而玩起其他的游戏,并且是开开心心的。
我知道这一次,他已经学会了如何发泄自己的愤怒。
总结下来,其实是很简单的三步走:
一、“宝宝是不是因为……感到很生气(失望、伤心、害怕)?”——共情,教他认识自己的情绪,一般这个过程中,孩子就能平静下了很多;
二、“妈妈明白宝宝的心情,宝宝想哭就哭吧。”——允许他发泄情绪,不让不良情绪干扰他内在世界的和谐,帮他自己早日回归理性;
三、“没关系,妈妈会一直陪着你。”——陪伴是很重要的一步,是爱的信息传递,是孩子学会“自爱与爱他”的最初起源。种下一棵爱的种子,孩子会收获满满的爱心反馈给你给别人。
以上这个步骤,放在任何一种情形下都是有效的,只有当孩子出现打人等攻击性行为时,才应当做适当调整,可以采用阻止和引导的方法,但基础还是这个三步走。阻止和引导时一定要注意:不论自己内心多么激荡起伏,但和孩子说话时,语气不能显露出来,因为只有平静的状态,才不会把父母自身的不良情绪传递给宝宝,使其内在产生迷惑和混乱,而能专心一致的对待自己的情绪。
做妈妈的还要有一个思想准备,宝宝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后,会产生独自面对的需要,有时会拒绝大人的帮助。相信他,给他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的朋友!尊重,是父母能给予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的助推力。
http://s8/middle/673b896cn959df0a5cbc7&690&690
《记功簿》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43EN00SIGG.gif能够判断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时他会很专注的看着我说:“宝宝生气了”“宝宝伤心了”;会判断妈妈的情绪:“妈妈生气了”;还会劝解妈妈:“妈妈不要生气”“妈妈高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