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爸妈来帮我照料孩子,我们已经很少回婆家了。日子过得飞快,还没怎么在意,一个月就快过去了。说实话,和爸妈在一起就是开心,因为他们不会干涉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我终于可以清净下来,不再为孩子得不到自由而焦虑,不再把目光和精力始终聚焦在与上一辈人的沟通交涉中,渐渐感觉到平静和自由,
这个周末,欧爸的外婆要回老家,我带浩浩回家和公公婆婆一起吃个饭。
和婆婆聊天,我提到孩子被我怎么教训,婆婆讶异道:“啊,你也会大声教训宝宝?!”
我又一次感到被监督被否定的压力(我太敏感了),大声说:“你没看到,现在在家都是我训孩子,嗓门一大一凶,他立马就害怕了。”
其实现在想想,真觉得蛮搞笑的。
以前在公婆家,都是公婆不断的教训浩浩,我为保护浩浩还要绞尽脑汁和公婆沟通,但依然战火不断。那个过程特别闹心,因为我们双方在教育问题上是决然不同的两种态度,遇到分歧,都不能做到客观公平,无法做坦诚开放的沟通,交流也是怀着自己的目的,毫无诚意,最后常常演变成一场观念的战争。
回到自己父母身边,这一切噪音都消失了。爸妈比我还要疼爱这个外孙,所以训斥孩子的反而变成了我。爸妈总说:宝宝真听话,让他干啥就干啥,特别好带,只有我回到家时,浩浩开始撒娇粘人,才开始难带。而他们也不干涉我,有管教孩子的要求时,通常也会让我出面,避免和宝宝发生直接冲突。我其实很赞成这种方式,因为家庭教育观念的统一是很有必要的。家中声音太多,也必然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我也知道为什么浩浩在爸妈面前好带,因为爸妈不过多的限制他,矛盾对立的机会自然就少了很多。
在公婆家,公公婆婆想插手孩子的事情太多了,他们能承受的底线远远高于我的底线,所以教训孩子基本上由他们包办了,我为了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反而要和他们作斗争。而在我家,这个底线转移了,我的承受底线比爸妈的要高,所以就变成了我教训孩子。只要我在家,爸妈就安然做起了甩手掌柜,只需要照料好家务事,乐呵呵的逗宝宝玩即可。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也是我的父母和我的公婆最大的不同之处——双方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着巨大的差别。
所以,也难怪婆婆不相信我会大声训斥孩子,她无法想象,如果他们不管孩子,会有怎样“糟糕”的结果。而事实证明,在我的家里,没有了各种训斥和限制,也并没有什么“糟糕”的结果出现。无外乎就是,宝宝满地爬、光脚光屁股、乱扔东西、拿着干净的东西在地上拖、拿着脏东西上床上沙发、不愿洗脸洗手、不按时吃饭、随地大小便、尿床尿裤子、摔坏易碎的物品……这些事情不正是每个小孩子年幼时都在做的事情嘛?被我们家人视为正常的现象,根本没人会为之大惊小怪,宝宝也不会为此挨骂。
在家我基本上只限制几样东西:不许打人、故意搞破坏、不许吃太多的巧克力、看太多的片片。其他方面,孩子基本上都是自由的。而这在公公婆婆家是难以想象的。
一次,浩浩一边告知我“要尿尿”,一边已经憋不住尿到了裤子里。爸爸在一边训宝宝:“宝宝怎么不知道要尿到尿盆里?”我赶紧接过话茬,说到:“宝宝很不错,已经知道撒尿要告诉妈妈了。”妈妈也在一旁帮我说话:“宝宝很不错,有进步!”爸爸不再说话,日后碰到浩浩随地大小便、尿裤子,他也只是提醒:撒尿要到尿盆里。不再用指责的口气。
一次,浩浩看片时间太长,我屡劝他不听,于是我不顾他的反对关掉电脑,浩浩气急使劲打我。我佯作生气把他放在沙发上,自己一个人跑进卧室“生闷气”。
妈妈看宝宝哭得可怜,抱着宝宝敲我的屋门,教他向我认错道歉,一直陪着宝宝。直到我从屋里出来,她再次抱着孩子向我道歉。浩浩也吓得不轻,不停的亲我,说“妈妈要高兴。”我原谅宝宝以后,妈妈也一直陪着宝宝,她没有一句教训的话,始终温和的告诉浩浩:“宝宝打妈妈是不对的,不能打妈妈!妈妈那么疼你爱你,你也要对妈妈好,知道吗?”我相信孩子更容易接受姥姥这种温和有理有节的教育方式。
有妈妈这样配合我,我特别开心。我的想法不用和妈妈说,我们自然而然就能配合一致。我也不用再担心,浩浩感知爱的能力得不到发展。一个人,特别是幼童,要先能够感知爱,学会自爱,才可能懂得爱他人、爱环境、爱生命。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啊!
http://s4/middle/673b896cn90ed93746df3&690&690
《记功簿》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43EN00SIGG.gif看到四五岁的小哥哥在用树枝抽打路边的冬青树,不高兴,大声说:“不要打树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