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舒适
心情: 平静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我几乎是废寝忘食的读完了。写的太棒了!真是让人不忍释卷,多少次,我都是顾忌到第二天还要上班才勉强放下书,关灯睡觉。读后,不仅大感痛快,更增长了不少知识。
读的过程中,我不时回想到自己小时候的情景,真是感慨作者的细致入微,对儿童心理有如此深入、精辟、独到的分析,给了读者如此多的好地建议。
很多理念是我原本就有的,譬如不要剥夺孩子的“玩耍权”,父母要能容错,鼓励孩子,不能打骂孩子,不能进行填鸭式教育,等等,但我的观点并不系统,说不明白道理,只是理所当然觉得应该这么做,也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
这本书真正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明白自己的目光还是太短浅了。她深入浅出的讲述,让我对孩子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教育孩子有了更多的信心。
读罢全书,感觉尹建莉全篇其实只在说一件事情:如何尊重孩子。
小小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尊严。父母虽然生了ta,却往往忘记了ta是一个具有完全独立人格的人,常常用自己的强势和强权,强迫孩子做这个做那个,甚至还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披了一件“爱”的外衣,让孩子无话可说、无理可辨,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屈从,在矛盾和痛苦中变得自卑、孤僻、狭隘、功利、短视、叛逆、偏执、暴戾……甚至引发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
“并不是父母不爱孩子,而是他们不会爱,没有爱的能力。”书里一再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是啊,如何爱孩子,的确是每个为人父母的必修课,有的父母做的很好,像作者这样的,遗憾的是,大多数的父母很难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常常把自己的好意(甚至不能叫做“好意”,顶多算是带有功利性质的“机心”),当做孩子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事情,强加于孩子身上,随意剥夺孩子的“玩耍权”,完全无视孩子的困惑、反抗和痛苦。更有甚者,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人物品,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想怎么修理就怎么修理,拿孩子泄私愤,当做可以随时丢弃不顾的工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对待孩子也要掌握这一点。
“孩子生来不会骗人”,“孩子天生都有上进心”……不要让如此纯洁善良的孩子,毁在成人的无知、自私、功利和自以为是的“成熟”上。孩子那么的弱小,毫无保护自己的能力,甚至难以表述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感受,成人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宽容和鼓励,去真心实意的理解孩子、欣赏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发掘孩子巨大的潜力,不要让一颗好苗子夭折在成人的强势和权威之下。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父母的成长过程,只要每一位父母能真正读懂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处处自以为是,事事不思己过,单论儿女是非。
试想,一个生活在强权下,事事都由父母做主、包办一切的儿童,如何能期待他日后培养出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事事依赖别人的人又如何能发展出自己完整的人格,怎能期望他未来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而生活在理解、宽容、信任、鼓励环境中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变成自私、狭隘的偏执狂?
看完全书,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基本已经找准了坐标,定准了方向。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理性!
现在很多父母被爱蒙住了双眼,无法理性的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错误、沟坎。甚至把成人的功利行为引入儿童教育,要求孩子尽善尽美的做到连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结果只有过犹不及。如此拔苗助长的行为,怎能不把孩子引向歪路、歧路?
爱与理性,天生就存在矛盾。父母的爱更往往是不理性的。因为理性要求父母必须克制自己泛滥成灾的爱心,和各种不理性的情绪和行为,其实做起来,要比不理性更加艰难。这样思忖起来,很多不幸,反而恰恰是因为太爱,以至于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才招致了各种恶果。
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一定要做到有理性的爱,做一个“好妈妈”。
爱与理性,天生就存在矛盾。父母的爱更往往是不理性的。因为理性要求父母必须克制自己泛滥成灾的爱心,和各种不理性的情绪和行为,其实做起来,要比不理性更加艰难。这样思忖起来,很多不幸,反而恰恰是因为太爱,以至于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才招致了各种恶果。
经典啊,经典,auscaola说的太深刻了,一眼就看出了平时教养里矛盾赖以生存的土壤!所以我们需要时刻反省自己,才能在养育过程中不断进步并取得螺旋式成长。这本书实在值得反复翻阅啊!
是很好的书,我推荐给了我的同事们!欧妈写得非常好,我也学习了~
我再推荐几本《卡尔。威特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父母只做3件事》《好孩子.好习惯》我都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