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苏吴江同里南园茶社太湖三白 |
分类: 慢行神州 |
秋风习习下的江南水乡有着很多别样的色彩,很多的摄影大家都会在此刻汇集于此,抓取秋色下多彩的水乡风韵,可是我的这次同里之行却成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打秋膘”,不仅在有着“江南第一茶楼”的“南园茶社”中饕餮了一把,而且还头一次痛快的把“太湖三白”、“太湖水八仙”和“太湖大闸蟹”同时裹入腹中,吃货的人生就是如此的快哉。。。
南园茶社,始建于清末,初名“福安茶社”,坐落于同里史上前八景之一的“南市晓烟”景致之中,堪称“江南第一茶楼”。它位于同里古镇入口处的鱼行街顶头,与陈去病故居隔河相望,四开间的门面,全部是传统的砖木结构,门面是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上下两层,差不多400多平米,茶社不仅经营着各个档次的红茶、绿茶、花茶以外,还供应着熏青豆、萝卜干这些传统的茶点,逢到饭点儿,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最具同里风格的太湖珍鲜,因为茶社有着自己的“曲苑班”,运气好还能聆听几段江南丝竹、宣卷、评弹、戏曲、小调。。。同时除了南园茶社,周边的建筑和格局也还依旧保持着100多年前的样子,因此,行在同里,品茶、尝鲜的首选之处必是这百年老号的“南园茶社”!
▲开业于1898年的“南园茶社”有着江南第一茶楼的美誉,但也许是茶道中讲究的低调与内敛,茶楼并没有将这个“第一”炫耀似的悬挂于厅堂之上,而仅仅是在临街的窗户上用一行小字简单的注出了它的开业纪年。。
▲百年老店虽历经几朝几代的风雨变迁,也曾数度易手,但它依旧保留下了本属于它的那一份古香古色
▲一进门的长柜上,大瓶小瓶的摆满了各种茶叶茶具
▲青花陶土的壶盏之间,茶香在一进门起就四溢开来。。
▲茶楼的一层主要经营着小吃、垂钓、茶艺表演,白天来这里,老街小河古树相伴,景致静动相宜。。
▲位于一层最里的角落中还保留着当年的老灶头,这在当地叫做“老虎灶”,据说就算是同里本地,如此完整的老虎灶也找不到几座了。。
▲一张褪了色的广告画贴在灶头后面的墙壁上,蓑衣、洋画、我,就是一整段时代变迁的写照
▲灶头上悬挂着用于量米的斗升,也向现今的游人述说着“南园茶社”当年的故事
▲一排已经不常见到的竹编暖水瓶整齐的码放在灶头
▲堆放在一层大厅中的储茶的青花大罐与木桶自然的形成了分区的隔断
▲茶罐边的柜桌上,一坛老酒、几只酒壶, 如果再有几碟茴香豆。。。
▲楼梯口,古旧的账台边,老板的神情是否还依旧溢出一份当年的味道呢?
▲沿着吱吱嘎嘎的木楼梯攀上二楼,这里本是品茗对弈、赏玩、听小调小曲的所在,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经营着也将最具太湖气质的美食搬入其中,茶色饭香终于在此交融于一处了。。
▲二层的一角,有一座不大的舞台,如果白天来这里喝茶,还会有幸听到江苏最传统的评弹表演
▲舞台边,一台古老的留声机不免又让我想到了楼下灶台边那张褪了色的招贴画。。。虽只陈列,但更似莹莹之音绕耳不绝。。
▲“日夕流连,乐而忘返”,古老的茶楼将这一副好对活生生的摆在了面前。。。依窗而坐,静候太湖珍鲜的隆重登场!
▲上大菜前总是会有那么几碟典型的江南小凉菜来暖一下气氛和勾一下食欲,其中尤其以白切鸡和拌莴笋、酸萝卜干是我最喜欢的搭配,白切鸡肥嫩细腻,而莴笋和酸萝卜干正好在过了一把肥鸡瘾后用来为后面的正菜清口和开胃。。
▲一顿大餐前的甜点有时会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到了江南,桂花酒酿圆子,清口解腻醒酒,这绝对是不二的选择!深秋的新糯米和新桂花的搭配就更加糥香十足了!!
▲来到太湖边上,太湖三白和太湖水八仙当然是绝不可以错过的美食。首先要提的是作为太湖三白之首的“清炖太湖白鱼”,这种凶猛的肉食鱼因其习性而使得肉质十分鲜美,关键是全身的蒜瓣肉几乎没有一根细刺,味道棒极了!
▲“太湖三白”的第二位就是“太湖银鱼”,寸把长的小银鱼出水即死,而且据说暂时无法通过人工饲养,所以太湖银鱼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在现在所有的太湖银鱼烹制的菜肴中,银鱼炒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做法,几乎无骨的白色小银鱼夹杂在鲜黄的蛋碎中,色香味已近俱佳!
▲“太湖三白”中的第三位是“太湖白虾”,这“太湖白虾”又称“水晶虾”,生鲜的时候晶莹剔透,即便是煮熟之后也只是会微微的发出一丝粉红色,清《太湖备考》上还专门有“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的记载。太湖白虾的最地道的吃法是“醉活虾”,不过这次为了能真切的看到白虾与普通湖虾的区别,还是要了水煮白虾,和下面的这份水煮湖虾一下子就分出区别!
▲这是另外的一份普通的湖虾做成的“水煮湖虾”,不得不感慨一下:生活在同一片太湖里,这做虾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嗫。。。。
▲插播一条广告:吴江人如何判断是不是标准吃货?那就是一只虾能不能完整的进嘴,然后不用任何辅助再把完整的虾壳吐出来,而且一点破损都木有。。。技术活呀!!
▲除“太湖三白”外,广袤的太湖水还养育了“太湖水八仙”,这位列水八仙之首的的菜肴就是这道“同里糖藕”
▲“太湖水八仙”的第二道是这道“清炒菱角”
▲第三道是“油焖茭白”。。。话说这太湖边上的茭白着实要比北京的茭白细嫩好吃许多!!
▲第四道是“茨菰煮红烧肉”,这是我第一次吃茨菰,味道。。。不好说!
▲第五道是“水芹炒香干”,这道菜合胃口,水芹超级嫩,一点老丝都没有!
▲第六道是是一道半汤菜“荸荠黑木耳炒肉”,相比较做熟了的荸荠,实话说我更爱吃太湖边上买到的新鲜荸荠,挂掉外皮一嚼,汁多味甜肉细,比绝大多数水果都好吃多了,反倒是炒熟之后,多少失去了很多荸荠原有的味道!
▲第七道是我认为最特色的,“芡实青豆炒虾仁”,不是因为做法特别,而是这被称作“鸡头米”的“芡实”是我第一次在同里见到了它的真容,后面的照片会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当然了。。到了同里,怎能错过当地著名的“同里状元蹄”呢?据说吃完了状元蹄就一定能考状元哦。。
▲唯一可惜的是,这次吴江之行是在十一月,错过了“太湖水八仙”中最后一位“莼菜”的季节,没有品尝到莼菜汤的美味。。。但是江南吃饭不能没有汤作为宴席的收尾,最后选择了与清淡的“莼菜汤”风格相反的“砂锅炖草鸡”,江浙一带的鸡汤可是我最喜欢的老味道!
▲十一月的吴江行,除了不能错过的“太湖三白”和“太湖水八仙”之外,还有一道决不能错过的美味,那就是著名的大闸蟹!当然,在太湖边上吃的就是太湖大闸蟹,味道和阳澄湖的别无两样,可这价格。。。可要便宜很多哦!!(据说现在很多所谓的阳澄湖大闸蟹也不过是到阳澄湖洗了一个澡的太湖大闸蟹而已哦!)
▲蟹,性寒,不宜多吃。所以吃蟹的时候一定要配上一碟加入了姜汁和白糖的香醋以中和寒性,再来上一杯被同里当地人称作“同里可乐”的黄酒“同里红”就更佳了!(确实是“可乐”,我很少喝酒,这一晚却喝了近三瓶也没有醉倒,没想到。。。)
▲深秋十一月的大闸蟹其实是最好吃的时候,不仅肉质饱满、瓷实,而且公蟹膏肥、雌蟹黄满,绝对比中秋节的蟹要强过很多!
▲这是一只掰开了的公蟹,两半蟹肉间嵌满了厚实的蟹膏,一口糊住嘴!
▲这是另一只打开的雌蟹,光是在蟹壳上的蟹黄就快要填满空间了,味道嘛。。。好像就不用多说了!
▲好一顿大餐。。主食终于露面了!同里最具特色的小吃点心“袜底酥”,名字虽然不甚雅致,可是这鞋拔子烧饼确实现象酥脆,好吃!
▲饭足。。。清桌换茶间,在此透过雕花的格栅品味“南园茶社”的古韵,仿佛已经依稀听到了那虽然不解其意但却抑扬顿挫的评弹之音。。
▲清茶一盏、菱角几只,饭后的点点烘出了江南秋夜的丝丝温暖。。
▲光阴似流水。。转刻已近深夜,该是伴着小河流水睡去的时间了。。。
酒足饭饱后的一夜枕水美梦,本应睡到日上天干后再慵懒的起来吃饭,可是在不乏阻挡前日饭桌上的疑问:这芡实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白鱼到底有多白?如果只是吃到味道而不见真容,那可就是最大的遗憾了。。。据说每天的清晨,在同里的街头就可以看到新鲜的芡实,这么大的诱惑,怎能被一梦阻挡呢?
▲清晨,刚走出梦乡的同里小镇宁静清新,不多的游人、不多的喧嚣、不多的阳光。。找一家河边的小店要上一份典型的同里早餐,准备去寻找还是问号的“鸡头米”和“太湖白鱼”!
▲早餐很简单也很不简单,一小份桂花糕。。
▲一小份猪油糕。。
▲再来一碗好喝的“芡实红豆粥”,又是“芡实”。。。。我要找到你!
▲虽然时间还很早,但习惯早起的老人早已在河边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遇到两位老婆婆,她们每人手中一把大大的黑钳子,面前的大盆中一小筐榛子一样的是什么?哦哦哦。。。这就是“芡实”的半成品,老婆婆们用手里的钳子将它们剪开,就成了蓝盆里泡着的,也就是我们吃到的“鸡头米”!
▲而这“芡实”到底为啥叫“鸡头米”呢?看这一桌子。。。右边的是刚采摘的,像不像一个个落汤鸡的头呢?而左边的则是剥掉最外层外壳的果实,隐约已经可以看到那一颗颗黄褐色的果子了!
▲小镇上不仅仅可以买到新鲜的“芡实”,还可以买到晒干的鸡头米,买上一袋回家熬粥,这可是大补呀!
▲看过了芡实,左右打听,终于在一个婆婆家找到了新鲜的“太湖白鱼”,只可惜。。已经开膛破肚了!
▲白鱼边还有一大桶刚刚洗净的红菱,这个。。。我爱吃!
▲如愿了!可以告别同里了。。临走的时候再带一份同里的特产回家,“芡实糕”,又是芡实。。不二的选择!
更多旅行见闻及旅行直播尽在我的微博,点击图片进入我的微博关注我,更多精彩时刻及时放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