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在北京】天坛 踏雪

标签:
北京雪天坛旅游 |
分类: 慢行神州 |
雪,北京这个冬天的第三场雪,也可能是这个冬天的最后一场雪,怎么说咱也是在北方,一个冬天了,不在记忆里留下些许的雪的印记怎么能对的起高高在上的老天爷,毕竟在这个大旱的冬天,他还是施舍给了北京三场可以用来记忆的雪。
北京天坛地处老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北京天坛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筑。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
▲下雪,就是北京人的节日,一家三代携手出门,在白色世界留下和睦的印记
▲下雪,是孩子们的节日,任何父母都不会责备自己的宝贝在这一天将自己搞得狼狈不堪
▲雪压琉璃顶,我喜欢这样的搭配
▲平日熙熙攘攘的长廊在雪后也安静下来
▲覆满白雪的琉璃瓦和顶着白帽子的兽首相映成趣
▲檐下凝结的冰挂,晶莹剔透
▲雪后的宫殿
▲雪后的宫殿
▲当然,天坛也少不了他们,沿途兜售的游商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站在成贞门外遥望覆满白雪的祈年殿
▲雪后的天坛是宁静的,耳边只有飞翔的喜鹊、乌鸦的聒噪
▲覆满白雪的祈年殿
▲矮墙上头顶白雪的蓝色琉璃龙首
▲位于祈年殿北侧的皇乾殿,里面高高供奉着“皇天上帝”的牌位
▲满目都是皇家专用的红、蓝、黄的颜色搭配
▲祈年殿周围矮墙的侧门,除了这道门就是天坛著名的长廊
▲门缝中的祈年殿鎏金宝顶
▲祈年殿的鎏金宝顶,如果换成蓝天,这将是最美的角度
▲祈谷坛边用于排水的龙首都戴着一顶雪帽子
▲祈谷坛的每一个汉白玉栏柱上也都顶着白色的小丘
▲栏杆缝隙中的祈年殿
▲喜鹊高高站在落满春雪的檐头上,它也在欣赏雪景吗??
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欲称祭天台。
▲行走在丹陛桥,两边的白雪丝毫没有踩踏过的痕迹
▲皇穹宇的宫门,连接围绕着皇穹宇的就是著名的回音壁
▲圜丘坛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用于排水的石螭头
▲站在圜丘坛上回望雪后的皇穹宇殿
▲圜丘坛南侧用于生起旺火的家什,名字。。。
▲圜丘坛的东侧门
▲圜丘坛周遭的矮墙
▲矮墙角上顶着白雪的兽首
还记得去年也是在天坛,和一帮天南海北的朋友一起拍过一张照片,今天,故地重游,不免的想起去年的那段快乐时光,又找到那个地点、那个角度,拍下同样的一张照片,送给那一帮朋友们,呵呵,对比处理照片的时候,猛地发现,左侧照片中下方站在人群外的那位穿灰白风衣的阿姨和右侧照片下方穿黑色大衣的阿姨貌似是一个人啊!!看姿势、看身材、看发型、看脸型……难道真的这么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