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专业数据库实现数字出版赢利
(2010-11-08 21:45:51)
标签:
杂谈 |
依托专业数据库实现数字出版赢利
本报见习记者
样
样本标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一家专业学术出版社,长期以来强力推进数字出版,在数字出版转型浪潮中为全行业树立了范本。
样本数据:皮书数据库保存整理了近20年间数千名研究人员的年度报告类科研成果,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金融等100余个行业和领域,下设6个子数据库;古籍电子书已累计生产100余种;现在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25%。
数字化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缺少清晰明确的盈利模式,传统出版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一家专业学术出版社,长期以来整合各种内容资源,大力实施应用信息技术,强力推进数字出版,为出版社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在数字出版转型浪潮中为全行业树立了范本。
内容增值是赢利的关键点
面对出版业技术浪潮革新的新形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居安思危,早在1999年就开始其数字化战略转型。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市场总监兼数字内容编辑部主任蔡继辉介绍,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即开通了出版社对外网站,发行专家软件、ERP系统即开始应用,此后不断升级完善。目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经拥有了完善的编辑选题发稿(ERP)、网上办公(OA)、人力资源系统、发行专家系统、财务系统等内部网络和系统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英文网站、中国皮书网、中国救护网、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网、皮书数据库等外部网站,这些网站不仅是传统出版的信息发布和图书销售平台,也是数字出版中集合编辑、销售、购买、阅读等多种功能的数字出版平台。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消费方式在发生变化,网络购买大幅度上升,出版物的销售渠道也随之变化,整个阅读和消费也将网络化、个性化、定制化,因此作为内容的生产与供给也必须发生变化,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数字内容编辑部主任蔡继辉说。
内容生产转变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传统出版业界的共识,但是对于出版业的数字化,业界也经常用“数字化是找死,不去数字化只能等死”来描述传统出版行业所面临的现状与忧虑。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看来,数字出版源于信息技术在传统出版业的应用,由技术引起。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二者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成高等数学与初级数学的关系,其实质就是高等数学必然会包含初级数学。在考虑二者关系时,不能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看作两个平行的业务概念,而应看作新技术对整个传统出版形式的颠覆和改造。“数字出版赢利的关键不是数字出版形式如何实现赢利,而应该是内容如何实现赢利,内容的价值如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谢寿光说。
专业数据库是赢利的主导产品
谢寿光认为,在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这三大出版领域里,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盈利模式是不一样的,应该寻求各自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具体来说,在大众出版领域,传统出版应该给自己重新定位,寻求类似于盛大网络的这个发展道路。在教育出版领域里,由于政府长期保护,中国传统的教育出版单位占有了最大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占据了数字化转型的有利地位。在专业出版领域里,因为出版者对内容资源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针对特定的用户群体,形成一个良好的投入—产出回报,因此,主导性的数字产品应该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数据库。”
社科文献出版社作为专业出版社,2003年首次在品牌图书——皮书系列附赠皮书光盘,数字出版的效益开始显现,此后,逐步开发了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古籍数据库;2009年皮书数据库正式上线销售,更大规模打开了社科文献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局面。
据该社数字内容编辑部副主任胡涛介绍,皮书数据库以大型连续性系列图书——皮书系列为基础,保存整理了近20年间数千名研究人员的年度报告类科研成果,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金融等100余个行业和领域。皮书数据库以篇章为基本单位,目前所含内容包括20000余篇专项研究报告,总字数超过5亿字,并以每年1亿字的速度增长。皮书数据库具有整合、审编、发布、管理、检索浏览、版权保护、输出流量统计、操作日志管理、计费管理等功能。它可对数据库内所有篇章的文献题目、内容提要、作者名称、作者单位、关键字等基本信息进行在线检索,可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记者了解到,在探索数字出版产品模式的过程中,200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还自主开发了电子书数字出版平台,后来又开发出古籍数字出版平台,分别用于皮书和古籍的光盘电子书制作。目前皮书光盘电子书生产400多种,累计销售逾百万张;古籍电子书已累计生产100余种。《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籍电子书利用unicode 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古籍出版中的造字问题,只利用WORD就可实现排版,并且能够拷贝,这就使古籍的真正数字化成为可能。2008年4月,社科文献出版社的中国社工教育网平台开通远程教育(E-learning),结合社会工作职称考试,制作视频课程辅导,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主导权是赢利的前提条件
当大多数出版单位还处在数字出版的“烧钱”阶段,为找不到数字产品赢利点而一筹莫展之际,蔡继辉向记者透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数字产品销售收入现在以不低于25%的年均增长,并且力争在三五年内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0%。
“我们的数字出版产品之所以能够实现赢利,首先是我们依托于我们传统的出版资源,其次,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我们掌握了数字出版的主导权,数字出版的主导权主要是指掌握内容资源增值与供给的主导权,其次是不能放弃与自身产品有关的技术的主导权,再次是我们构建了一个相对比较有效的销售网络。”蔡继辉说。
据了解,2010年8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全社中层以上干部及全体编辑、业务骨干130多人参加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信息化与数字出版工作研讨会”召开,会议用2天的时间对数字出版的转型、战略、路径、方法等进行了研讨和工作部署。这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次大规模的召开信息化与数字出版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吹响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总号角。
对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接下来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具体战略布局,谢寿光向记者介绍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全球的政府决策部门、工商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研究机构及相关个人,以皮书数据库为核心,整合有关当代中国研究信息资源,成为最专业、最具权威性的当代中国咨询平台;针对国内的政府决策部门、工商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研究机构及相关个人,以列国志数据库为核心,整合有关国别研究信息资源,成为国人获取国外咨询的专业特色平台;针对全球尤其是欧美及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与教学机构和个人,以中国田野调查数据库为平台,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国内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边疆史地研究、少数语言及汉方言研究资源,建立相关专业数据库;强化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合作,以中国救护网为平台,建立救护内容专业数据库,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定制出版与培训、救护产品规划与设计、救护游戏策划与运营等综合服务平台。
对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数字出版战略转型的具体路径选择和实施方案,谢寿光也有清晰的思路。谢寿光介绍说:“实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战略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统一认识,明确定位,始终把握出版的主导权;以提升‘内容资源整合能力和营销能力’为中心,全面实施出版能力建设工程;坚持用户至上原则,创新产品形态,延伸产品链条,实现内容价值最大化;坚持统一、开放、共享原则,精心打造适合自身内容和产品特性的技术平台;积极推进流程再造,全面实施内容资源全程管理; 建立适应现代出版方式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出版方式的新型复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