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级语文试题命制说明
(2014-01-02 14:55:24)分类: 小语教研 |
应部分基层教师要求,现将3——6年级语文试题命制方向与内容做一简单说明。
首先要说明我对试题命制的态度。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但是,一张薄薄的试卷,是不能全面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比如,良好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是语文素养中很关键的因素。但是,兴趣与习惯,看不见又摸不着,如何通过试卷检测?所以,单单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衡量教师的教学业绩,是不科学的。
但是,基于我们所处的教育现状,在没有找到一种更为简单、直接、公平的评价方式之前,试卷测试这种评价方式还不可取代。鉴于此,对我而言,唯有改良试题命制方式,努力通过试卷测试,尽可能多地考察和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实属无奈。
说这段话的目的,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想与大家交流这样一个思想:要正确、客观地看待试题,看待成绩。语文教学不要太功利。一名卓越的语文教师,一定会有除了成绩之外更为高远的追求。
言归正传,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
(1)
2011年版新课标,第一次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对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命题时,我会紧扣课标要求,按照学段要求来出题。在此学段,课标有要求的,必须考察;没有要求的,坚决不加重师生负担。
比如,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教学要求第4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5条——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那么,在第二学段的试题命制中,就必须设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类题目。
课标的设计,层次性很明显。学段不同,教学目标和内容也有区别。比如对标点符号的教学,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体会顿号和逗号、分号与句号的表达效果。那么,这个要求只会在第三学段的试题中体现,一定不会出现在第二学段。也就是说,课标要求这个学段学习的、学会的,会考、要考;没有要求的,不会考,你也不必教。
(2)
2011年版新课标颁布之后,新课标指导下的、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新版教科书,还没有投入使用。新版教材(一年级)会在2014年9月与我们见面,然后逐年更替。也就是说,虽然老版教材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现在,只能在新课标指导下,依托老教材命题。
课标分学段提出要求,教材则是分册、分单元细化要求。教材中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词语,要求背诵、积累的句子,教师要严格要求,要让大部分学生扎实掌握。这个是必考。
同时,还要关注单元导语和回顾 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单元训练重点尽在其中。我会根据这些训练重点出题。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导语告诉我们,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有: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那么,在命题时,我会思考,如何把这一要求渗透到某一题目中,对此能力进行考察。
(3)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训练途径也多种多样。试题命制时,除了教材内容之外,我会考虑如何把生活中的语文融入试题。当然,我会依托教材上的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实践活动、成语故事、展示台等选择主题命题。
比如某个单元的口语交际,我会简单变化形式,出在“表达与习作”中;某个综合性学习,会要求学生把活动开展的情况简单写下来;围绕某个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展示台出个选择题或判断题等。
(4)
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终极体现。很多专家建议高考语文只考阅读和习作,我认为很有道理。在小学,也要逐渐加大阅读与习作的分值。
近两年,有老师会发现,阅读分析的比重在加大,文本的长度在增加,趣味性在增强,选文的范围在扩大,大多数都是名家的名篇,并且和某一单元主题相类似。这都是我刻意为之。其中想传递给大家的信息,自己去思考吧。
同时,在开头谈到的课外阅读,以及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问题,虽然不容易在试卷上显示,但是,我也一定会想办法进行考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课外阅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语文学习给予学生最丰厚的滋养。
(5)
语文测试或考试的作用,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检查、诊断、反馈和激励。从这个意义上说,试题命制一定要面向整体,难易程度要适中,要让大部分学生通过考试,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只有有了自信,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所以,我们就要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积累,立足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命题时,我会严格控制难度。如果是课标严格要求的、必须达到的目标,必须涉及,但难度较大,我会变换题型,以选择、判断的形式出现。目的就在于要面向全体,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是,全市一百多所小学,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别、校际差别。所以,难与易,都是相对而言。一人难趁百人意,试题命制不可能让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满意,敬请老师们谅解。
二、
自去年开始,3——6年级语文试题基本框架已经定型。三个大题——积累与运用、阅读与赏析、表达与习作。加一个附加题。
(1)
主要考察学生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主要依托教材展开。需要说明的有两点:
1、识字、写字、学词的考察。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必考。
注意要明确要求:哪些需要会认,哪些需要会写。会认的,只需会认;会写的,必须会写。切不可不分要求,一股脑全部会写,加重学生负担。同时,会加大对写字习惯、写字方法的考察,督促学生把字写规范。期中考试已经有涉及,今后会有新题型。教师要在督促学生把汉字写规范方面有思考、想策略。对拼音教学会进一步淡化,明确学习汉语拼音的目的还是为了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所以,除“看拼音写汉字”外(分值会降低),会有更多考察学生识字、写字的新题。比如给出一个要求会认的字,让学生写出一到两个与这个字读音相同的字,利用这种方式,考察学生的识字能力与识字量。
2、句子练习。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更不能离段。今后会探索把句子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和运用的可能性。尽量避免光秃秃出示一个句子,把它改成什么句什么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题,更不会出。(说出修辞手法不是目的,会用才是目的)。对句子的练习,只要卷面够用,都会提供例句,给学生提供一根拐杖。诗词经典名句的积累与运用,也是必考内容,主要依托教材进行,要让学生会背会默写。
(2)
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赏析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选文思路前面说过,不再赘述。题目设计,也多是依托课标要求,结合教材训练点进行。
赏析的内容,除了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外,今后会更加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考察。比如体会某个词语运用的准确、某句话表达方式的独特、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等。这些东西不是为了考察修辞知识等冷冰冰的概念,而是提醒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但要注意文本的内容,也要注意文本的形式。其实这也是对我们教师的提醒。
当然,命制这些题目时,我会注意考察的方式,尽量用选择、判断的形式出现,降低难度。有些课标提出的要求,必须进行训练和考察的,我也会尽量提供参考,给予提示。反过来说,教师在批阅试卷时,也应该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文本赏析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读出自己的见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都应该适当给分。
(3)
这一题,除三年级30分之外,其他年级均为35分,目的是进一步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平时指导学生习作,以及批阅试卷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标准不可过高。对每个学段习作的要求,课标说的很清楚,大家可以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平时的要求是否过高。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保护习作兴趣,建立习作自信,养成习作习惯,我认为更为关键。
2、不要过分追求“文笔”。对小学生而言,华丽的文笔不主要,主要的是能写文通句顺的文字。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表达真感情,不要让说谎话从写作文开始。
3、注意审题。考试作文毕竟不同于平时作文,会规定一定的范围,提出一定的要求。教师平时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让学生紧扣要求去写。
再说说附加题。考察范围,以我发在小语邮箱中的各年级各学期《诵读、阅读计划》为准。内容涉及国学经典、诗词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这是对教材中“经典缺失”现象的有益补充。我市常年坚持诵读经典、阅读经典,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但是,为了不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对国学经典和诗词经典,只是要求熟读。对儿童文学经典,更是只要求挑选自己喜欢的阅读而已。我在命题时,也多会以连线、选择、判断为主,以降低难度。即使是默写,也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所以,大家一定要准确把握我对附加题的要求。
考试命题,教研员与教师之间,并非是要玩一场猫鼠游戏,不需要押宝,也无需猜题。因为几乎每一道题都是我的原创,你在其他试卷上找不到;也因为我命题的思路、方向、框架和内容基本都是固定的,说出来也不妨。我希望有心的老师通过我这篇文章,了解这个思路和方向,进而去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并将其成为一种行动自觉。这样,才对得起我耗神费力写就的这篇文章,哈哈。同时,还是那句话,语文教学不要太功利。取得好成绩,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如果你能在语文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尝试,那么,好成绩只是你践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语文教学奥秘、享受语文教学乐趣的副产品。主次不可偏废。
最后,欢迎大家就命题及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谈建议、提要求。可发我的邮箱chaopeng21@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