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於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译】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来救陈国,驻扎在城父。楚国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交界之处,就派人来请孔子。孔子打算前去拜礼,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商量说:“孔子是有才能的人,他所抨击的都刺中诸侯的病处。他在陈蔡一带住了很久,各位大夫的言行都和他的主张不合。现在有楚国这样的大国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所任用,那么我们两国掌管国事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一起调发徒役,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走不了,粮食又没有了。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不高兴了,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解】陈蔡的大夫们为何要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呢?他们担心的是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他们的地位会不保(孔子用於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一直反对、排斥孔子,孔子用于楚,说明孔子的主张是对的,他们是错的。倘若问责起来,他们是要下台的。所以他们不愿看到孔子被重用。然而这个理由上不了台面,他们不敢公然派军队阻拦,于是调集他们治下的民夫,将孔子围困在野外,阻止他去楚国。
孔子不肯屈服。那么子路为什么不高兴呢?史记里没有讲,其他文献和各种注释里也没有提。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是对身处困境而不满。这里的关键在于,被困七天,孔子除了照常讲课以外,其他一概不理。子路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所以来见孔子。“君子亦有穷乎”的意思是说,老师您怎么也会落到这个地步呢?言下之意,就没有什么办法吗?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君子即便走投无路,也要坚守自己的追求;不能像小人一样,为了摆脱困境而不择手段,去做违背原则的事情。
【译】子贡变了脸色。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当然。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我的全部。”
【解】子贡为何变了脸色?子贡善于经商,是个很实际的人。他觉得孔子净说空话。到了这个地步,七天没饭吃了,得想点办法出来啊?固守穷困,我们就一直呆在这里吗?要不大家回去?孔子明白子贡的意思,就说:“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你以为老师我什么都知道,无所不能吗?不是这样的,“予一以贯之”。我的方法论是用一个思想贯穿全部,不走歪门邪道。言下之意是说,现在这种情况我也没有办法,但是不管怎样,不能屈服,不能这样回去。
【译】孔子知道弟子们心里不痛快,就叫子路进来,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为什么像野兽一样,被赶到旷野之处无人的地方?我的道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我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解】孔子的“轴”是出了名的,连看城门的都知道孔子是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论语·宪问》)。但是孔子是个传道者,他要把他坚持的道告诉大家。孔子知道弟子们不高兴,想了解一下大家的想法。特别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是否还能坚持理想?故有此问。
【译】子路愤愤不平地说:“难道是我们不够仁义吗?人家不相信我们。难道是我们的智谋不够吗?人家不听我们的。有什么办法呢!”
【解】关于子路的回答,一般都认为是子路信仰不够坚定,对孔子的道产生了怀疑。目前看到的注释和翻译大多是这样:子路说,可能我们的仁义还不够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可能我们的智慧还不足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主张。然而,子路跟随孔子多年,他对孔子的学问和主张是非常了解的。他对孔子的敬仰,不可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动摇。何况,虽然孔子的主张没有得到全天下的认同,但现在连楚国这样的大国都来请孔子,怎么能说是没有人相信孔子,没有人会采纳他的主张呢?子路是个率真的人,他只是在表达他的不平。这里的“人家”,指的是陈蔡两国的大夫们,也可能是泛指反对孔子的人,但不是指天下所有的人。
【译】孔子说:“怎么可以这么说呢?由,假如有仁义就会被相信,那伯夷、叔齐怎么会饿死在首阳山上?假如有智谋就会被任用,那么王子比干怎么会被剖心?”
【解】孔子的意思是说: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好人未必有好报。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也要看清和接受现实,不要抱怨。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没有借楚国来请自抬身价,忽悠大家:你们暂且忍耐,到了楚国,就可以做大官了!他根本没提这件事。毕竟,请他来和实行他的主张还离得太远,他去楚国也不是为了当官。
【译】子路出去,子贡进来。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的道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我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的道太高太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夫子您是否能稍微降低一下标准呢?”孔子说:“赐,一个好的农夫不管多么善于耕种,也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一个好的工匠不管技艺多么精湛,也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君子可以修行提高自己的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但不能保证被世人接受。如今你不去提高你自己,却去追求被别人接受。赐,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
【解】孔子的意思是说:面对困难,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提高自己,做好自己,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更不要刻意去迎合别人。另一方面,子贡认为孔子的仁义不是不够,而是太过了,超过了世人能接受的标准。那么子路怎么可能认为孔子的仁义还不够呢!
【译】子贡出去,颜回进来。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的道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我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夫子的道太高太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接受怕什么?正是因为不被接受,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不能修行提高自己的道,是我们的耻辱。有好的道却不采纳,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接受和容纳怕什么?不被接受和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说得好,颜家的孩子!如果你有钱的话,我给你当管家。”
【解】颜回的回答,令孔子非常满意。“不容然后见君子”彻底和世俗划清了界限。君子和小人,本来就不两立,“不容何病”?
“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这句话是在开玩笑,表示师徒之间的亲密之意。颜回家贫,食糟糠而不得饱。然而他安贫好学,连子贡这样的聪明人,都对颜回佩服得不得了,说自己只能闻一知二,而颜回是闻一知十。孔子说不但你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史载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哭之甚恸,曰天亡我。
【译】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楚昭王派军队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解】孔子和学生们谈了这么多,但最后还是要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子贡利口辩辞,是处理这类事件的最佳人选。孔子虽然认为子贡的志向不够远大,但并没有轻视贬低他。同时,子路和子贡他们也小看了孔子。孔子不是没有办法,只是在等待时机。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如果适可而止,大家还有余地。等到楚国派兵来迎,他们不得不放,反而落了个坏名声。
孔子到了楚国之后的故事,《孔子世家》另有记载。其中大家熟知的是楚狂接舆“凤歌笑孔丘”。总之孔子没有像子贡建议的那样,为了被任用而降低自己的标准。不管楚国怎样对待他的主张,该说的还是照说,该坚持的还是照坚持。楚昭王要分封孔子,却被人劝止,说孔子有称霸的野心。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其实是多虑了。昭王死后,孔子离开了楚国。
这段历史是我在大学毕业那年第一次通读《史记》时看到的。在此前后也看过其他典籍上的有关记载和翻译解读,一共有好几种。内容大同小异,但是解读并不确切。心中有感已经很久,今天写了出来。《史记》一书,从头到尾,通读不下七遍,零星翻阅不计其数。虽已提上句,知下句,但每次重读,仍有所得。
二〇二二年九月
【注一】“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出自《诗经·小雅》的“何草不黄”。讲的是西周末年征夫之苦。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注二】“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论语·宪问》 :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在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过夜。早晨开城门的人问:“你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开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注三】 “凤歌笑孔丘”出自李白《庐山谣 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
【注四】楚昭王欲封孔子:见《孔子世家》后半部分。
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注五】孔子厄于陈蔡的一个小故事:颜回墨食(《孔子家语·在厄》)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和他在一起的人七天没有吃上饭。子贡偷偷越出重围,用随身携带的货物,和当地老百姓换了一石米。颜回和仲由(子路)在一座破屋底下做饭,有黑灰从房梁上面掉到饭里,颜回取出来吃了。子贡从天井里看到,以为颜回在偷吃,很不高兴。就进来问孔子说:“仁人廉士在穷困的时候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能称得上是仁人廉士吗?”子贡说:“像颜回这样的人,应该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那当然。”子贡就把他看到的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的为人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我还是不怀疑他,也许其中有什么原因吧?你不要说了,让我来问他。”孔子把颜回叫来说:“我今天梦见了先人,这难道不是在保佑我吗?你把做好的饭进上来,我献给祖先。”颜回回答说:“刚才有黑灰掉在饭里,留在那里不干净,扔掉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祀了。”孔子说:“是这样啊!如果是我也会吃掉的。”颜回出来,孔子回头对其他人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大家从此都服了颜回。
这个记载与《吕氏春秋》中的“孔子穷乎陈蔡之间”略有不同,但事件大体上是一致的。
【注六】孔子在陈绝粮这段历史,衍生了很多故事。传统相声《吃元宵》(马三立、张庆森合说),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个。
孔子厄于陈蔡《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於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译】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来救陈国,驻扎在城父。楚国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交界之处,就派人来请孔子。孔子打算前去拜礼,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商量说:“孔子是有才能的人,他所抨击的都刺中诸侯的病处。他在陈蔡一带住了很久,各位大夫的言行都和他的主张不合。现在有楚国这样的大国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所任用,那么我们两国掌管国事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一起调发徒役,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走不了,粮食又没有了。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不高兴了,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解】陈蔡的大夫们为何要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呢?他们担心的是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他们的地位会不保(孔子用於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一直反对、排斥孔子,孔子用于楚,说明孔子的主张是对的,他们是错的。倘若问责起来,他们是要下台的。所以他们不愿看到孔子被重用。然而这个理由上不了台面,他们不敢公然派军队阻拦,于是调集他们治下的民夫,将孔子围困在野外,阻止他去楚国。
孔子不肯屈服。那么子路为什么不高兴呢?史记里没有讲,其他文献和各种注释里也没有提。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是对身处困境而不满。这里的关键在于,被困七天,孔子除了照常讲课以外,其他一概不理。子路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所以来见孔子。“君子亦有穷乎”的意思是说,老师您怎么也会落到这个地步呢?言下之意,就没有什么办法吗?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君子即便走投无路,也要坚守自己的追求;不能像小人一样,为了摆脱困境而不择手段,去做违背原则的事情。
【译】子贡变了脸色。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当然。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我的全部。”
【解】子贡为何变了脸色?子贡善于经商,是个很实际的人。他觉得孔子净说空话。到了这个地步,七天没饭吃了,得想点办法出来啊?固守穷困,我们就一直呆在这里吗?要不大家回去?孔子明白子贡的意思,就说:“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你以为老师我什么都知道,无所不能吗?不是这样的,“予一以贯之”。我的方法论是用一个思想贯穿全部,不走歪门邪道。言下之意是说,现在这种情况我也没有办法,但是不管怎样,不能屈服,不能这样回去。
【译】孔子知道弟子们心里不痛快,就叫子路进来,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为什么像野兽一样,被赶到旷野之处无人的地方?我的道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我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解】孔子的“轴”是出了名的,连看城门的都知道孔子是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论语·宪问》)。但是孔子是个传道者,他要把他坚持的道告诉大家。孔子知道弟子们不高兴,想了解一下大家的想法。特别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是否还能坚持理想?故有此问。
【译】子路愤愤不平地说:“难道是我们不够仁义吗?人家不相信我们。难道是我们的智谋不够吗?人家不听我们的。有什么办法呢!”
【解】关于子路的回答,一般都认为是子路信仰不够坚定,对孔子的道产生了怀疑。目前看到的注释和翻译大多是这样:子路说,可能我们的仁义还不够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可能我们的智慧还不足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主张。然而,子路跟随孔子多年,他对孔子的学问和主张是非常了解的。他对孔子的敬仰,不可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动摇。何况,虽然孔子的主张没有得到全天下的认同,但现在连楚国这样的大国都来请孔子,怎么能说是没有人相信孔子,没有人会采纳他的主张呢?子路是个率真的人,他只是在表达他的不平。这里的“人家”,指的是陈蔡两国的大夫们,也可能是泛指反对孔子的人,但不是指天下所有的人。
【译】孔子说:“怎么可以这么说呢?由,假如有仁义就会被相信,那伯夷、叔齐怎么会饿死在首阳山上?假如有智谋就会被任用,那么王子比干怎么会被剖心?”
【解】孔子的意思是说: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好人未必有好报。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也要看清和接受现实,不要抱怨。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没有借楚国来请自抬身价,忽悠大家:你们暂且忍耐,到了楚国,就可以做大官了!他根本没提这件事。毕竟,请他来和实行他的主张还离得太远,他去楚国也不是为了当官。
【译】子路出去,子贡进来。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的道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我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的道太高太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夫子您是否能稍微降低一下标准呢?”孔子说:“赐,一个好的农夫不管多么善于耕种,也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一个好的工匠不管技艺多么精湛,也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君子可以修行提高自己的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但不能保证被世人接受。如今你不去提高你自己,却去追求被别人接受。赐,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
【解】孔子的意思是说:面对困难,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提高自己,做好自己,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更不要刻意去迎合别人。另一方面,子贡认为孔子的仁义不是不够,而是太过了,超过了世人能接受的标准。那么子路怎么可能认为孔子的仁义还不够呢!
【译】子贡出去,颜回进来。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的道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我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夫子的道太高太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接受怕什么?正是因为不被接受,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不能修行提高自己的道,是我们的耻辱。有好的道却不采纳,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接受和容纳怕什么?不被接受和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说得好,颜家的孩子!如果你有钱的话,我给你当管家。”
【解】颜回的回答,令孔子非常满意。“不容然后见君子”彻底和世俗划清了界限。君子和小人,本来就不两立,“不容何病”?
“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这句话是在开玩笑,表示师徒之间的亲密之意。颜回家贫,食糟糠而不得饱。然而他安贫好学,连子贡这样的聪明人,都对颜回佩服得不得了,说自己只能闻一知二,而颜回是闻一知十。孔子说不但你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史载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哭之甚恸,曰天亡我。
【译】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楚昭王派军队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解】孔子和学生们谈了这么多,但最后还是要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子贡利口辩辞,是处理这类事件的最佳人选。孔子虽然认为子贡的志向不够远大,但并没有轻视贬低他。同时,子路和子贡他们也小看了孔子。孔子不是没有办法,只是在等待时机。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如果适可而止,大家还有余地。等到楚国派兵来迎,他们不得不放,反而落了个坏名声。
孔子到了楚国之后的故事,《孔子世家》另有记载。其中大家熟知的是楚狂接舆“凤歌笑孔丘”。总之孔子没有像子贡建议的那样,为了被任用而降低自己的标准。不管楚国怎样对待他的主张,该说的还是照说,该坚持的还是照坚持。楚昭王要分封孔子,却被人劝止,说孔子有称霸的野心。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其实是多虑了。昭王死后,孔子离开了楚国。
这段历史是我在大学毕业那年第一次通读《史记》时看到的。在此前后也看过其他典籍上的有关记载和翻译解读,一共有好几种。内容大同小异,但是解读并不确切。心中有感已经很久,今天写了出来。《史记》一书,从头到尾,通读不下七遍,零星翻阅不计其数。虽已提上句,知下句,但每次重读,仍有所得。
二〇二二年九月
【注一】“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出自《诗经·小雅》的“何草不黄”。讲的是西周末年征夫之苦。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注二】“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论语·宪问》 :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在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过夜。早晨开城门的人问:“你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开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注三】 “凤歌笑孔丘”出自李白《庐山谣 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
【注四】楚昭王欲封孔子:见《孔子世家》后半部分。
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注五】孔子厄于陈蔡的一个小故事:颜回墨食(《孔子家语·在厄》)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和他在一起的人七天没有吃上饭。子贡偷偷越出重围,用随身携带的货物,和当地老百姓换了一石米。颜回和仲由(子路)在一座破屋底下做饭,有黑灰从房梁上面掉到饭里,颜回取出来吃了。子贡从天井里看到,以为颜回在偷吃,很不高兴。就进来问孔子说:“仁人廉士在穷困的时候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能称得上是仁人廉士吗?”子贡说:“像颜回这样的人,应该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那当然。”子贡就把他看到的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的为人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我还是不怀疑他,也许其中有什么原因吧?你不要说了,让我来问他。”孔子把颜回叫来说:“我今天梦见了先人,这难道不是在保佑我吗?你把做好的饭进上来,我献给祖先。”颜回回答说:“刚才有黑灰掉在饭里,留在那里不干净,扔掉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祀了。”孔子说:“是这样啊!如果是我也会吃掉的。”颜回出来,孔子回头对其他人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大家从此都服了颜回。
这个记载与《吕氏春秋》中的“孔子穷乎陈蔡之间”略有不同,但事件大体上是一致的。
【注六】孔子在陈绝粮这段历史,衍生了很多故事。传统相声《吃元宵》(马三立、张庆森合说),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