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沟通艺术
“沟通”是中国人办事的艺术,它的另外一种说法叫“商量”、“商议”、“研究”,由于有点赤裸裸退让的感觉,现在大多叫“沟通”,它的内涵显然比“商量”和“研究”要意味深长的多。
“沟通”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暗中串通”“勾结”之意。从“沟通”的字面上来看,“沟”由三点水与勾组合而成,水既然占了沟字的50%,水的功能自然就成了“沟通”的重要手段,水可以自高而落,可以合围吞并,可以造势显派,可以无孔不入,可以水漫金山,这是水的自然属性。从哲学的角度讲,“水”一旦遇到堤坝,最聪明的方法就是放弃坚持,学会融合集结,形成共同体,只要多方的融合达到共识,就会为今后的目标蓄积力量,形成优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的成就与对“沟通”一词的感悟成正比。有些人一生只悟出了一种作用,有些人瞬间却领悟到了全部内涵。
“沟通”在当下的中国有着神奇的魅力,凡事皆可沟通,一切都有变的可能,永远不会有绝对的事情,万事不但可以万变,一事也可以多变,只要有毅力,沟通的功能永远不会消失,关键取决于办事人“沟通”能力的大小和当事人付出的多少。在“沟通”的过程中,沟通的艺术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变。比如找某位领导办事,开始答复可能绝对不行,随着沟通艺术的不断运用,至少领导会给自己一个进退自如的台阶,总是巧妙地回应你,等班子研究后再答复。研究的过程如果有“沟通”艺术的作用,事情也许就有了转机。研究如“烟酒”,研究的过程就是烟酒的配合过程,研究的过程有“烟酒”的推动,“烟酒”自然就加快了研究,“烟酒”也会改变研究结果,从而为事情的转机铺平了道路。就像水的分子式一样,尽管它的形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液态、固态还是气态,但其结构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水会根据人们的需要,渗入到各种物质,与这些物质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着人们的意愿,这就是水的本领,水的艺术,水的毅力,水的特性。
“沟通”一词中既然有着水的成分和特性,当然具有水的魔力和精神,这就是中国人的沟通艺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