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兰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镇。美国公共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小时的纪录片,专门讲这个只有7200人口小镇的事情。因为它遇到了很多美国小镇都有过的棘手问题:沃尔玛要来了!
沃尔玛要到阿希兰小镇来,为什么会引起紧张呢?
本人要讲的是十年前的一个故事。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营业额高踞世界财富五百强之首,代表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肌肉和力量。每个星期,全美国有1亿人次逛沃尔玛.沃尔玛来到小镇,其破坏力不能不叫人忧心。首当其冲遭受破坏的,就是小镇上原有的商家和小镇的文化。
作家林达有一篇题为《当沃尔玛来到小镇》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商业侵入与保持小镇文化传统之间冲突的故事。
笔者在一个小镇长大,对发生在小镇即便是美国小镇的故事,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这是我可以静心读完这一长篇随笔文章的原因。
文章娓娓道来,以旁观者不带任何感情的笔墨交代历史文化背景,并叙述小镇面对沃尔玛要开设连锁商店的过程。但笔者却在理性的文字中,一次次地产生莫名的感动和对美国小镇的向往。
那样的小镇和笔者记忆中的故乡小镇,除了人口差不多外,生活情调和文化氛围是那么的不同。文章是这么介绍美国小镇的:
传统的小镇生活方式和小镇文化是—种地方性的社区文化,它建立在人际信任的基础上,也维系着这种十分有特色的人际关系。它是舒缓的,轻松的,感性而浪漫。美国小镇清洁、宁静,如梦如画,十分适合朴素而注重生活质量的人们居住,特别是孩子们成长和退休老人养老。
http://s12/bmiddle/67300ab9g7bd64b8c915b&690
沃尔玛,店堂环境整洁明亮,全体店员永远笑容满面,举凡美国人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几乎一网打尽,而且质量有保障。它的口号却是别人无法模仿的“永远便宜”。所以沃尔玛所到之处,小商店顿时日子难过了。当小商店纷纷倒闭的时候,却看到周围几十英里范围的人们驾车来到沃尔玛购物。小镇周围道路交通流量大增,空气污染明显。沃尔玛停车场满满登登,小镇主街却萧条冷落。沃尔玛就像一个年轻的巨人,在它的压迫下,小镇显得苍老无力。伴随着小镇主街的萧条,是原有社区文化的衰落。
这就是阿希兰小镇的人们感到紧张的原因。
沃尔玛想在小镇阿希兰外围开一家新店,就得服从小镇的城镇规划法律,向小镇政府申请,获得批准方行。
文章到这里,进入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介绍美国小镇的管理体制。这是我前面所说的“那么的不同”的主要原因。文章说:
美国的小镇,承袭欧洲自由城镇的传统,从来就是自治的。小镇的行政官员全部选举产生,像阿希兰这样几千人小镇的大部分官员,都是兼职的市民,与其说是当官,不如说是义务劳动,为公众服务。小镇的事务,特别是涉及公共收入和支出计划的,都要按照一定程序展开。在北方的新英格兰地区,通常每年要召开所有成人居民都有权参加的“城镇会议”议事,投票决定。这是—种不折不扣的直接民主形式。
沃尔玛来到阿希兰小镇,小镇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城镇委员会召集听证会,请本镇居民发表意见,该不该让沃尔玛在阿希兰开新店。
面对沃尔玛将为小镇带来的利益和冲击,阿希兰的居民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意沃尔玛在阿希兰开店的,主要是年轻一代。沃尔玛将会给年轻一代带来机会。反对沃尔玛的,主要是年长的一代。他们不愿意看到小镇的安静被打破,指出沃尔玛所到之处对环境的破坏。人们争论最激烈的,是沃尔玛对小镇传统文化的冲击。两派都组织了起来,发动宣传,争取居民们的支持。在以后城镇委员会进行的一系列听证会场外,两派都集会示威。表示支持或表示反对的大小广告牌,到处竖了起来。在听证会上,两派都精心收集材料,邀请专家作证,阐述沃尔玛来到小镇的利弊。沃尔玛也派人在听证会上阐述自己的计划,承诺要对社区福利作出贡献。
最后,在第一次听证会以后整整一年半,阿希兰城镇委员会正式公开投票表决。表决结果是,小镇批准沃尔玛在其外围地区开张一家新店。
请注意“一年半”这3个字。显然这个决定的作出,是经历了怎样一个广泛讨论的过程。也许在我们看来,这个时间过于奢侈,但这就是民主的代价。
也请注意“外围地区”这4个字。文章说,3000个沃尔玛购物中心遍布全美国,全都是建在小镇的外围,没有一个能够“打入”小镇中心。这说明众多的小镇,在固守一种文化的完整性方面,有着共识,并进行了同样的选择。当然,沃尔玛也是这样申请的。这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文章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只是这样一个过程。笔者在阅读中常常想,如果沃尔玛是来到了我故乡那样的小镇,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景呢?我想,那里的居民是几乎没有发言权的,即便是要拆迁他们的房屋或者占用他们的耕地。政府官员们一手就把所有的事情办了。决策时间远远不用一年半,也许一天半就够了。不用组织辩论会、听证会,甚至不用对沃尔玛的资质信用进行调查,更惶论对小镇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地方政府引资的极大热情,可能会主动提出请沃尔玛在小镇的主街设店,甚至把镇政府办公地点也挪出来,以示招商引资的决心。当然镇政府办公楼会在新址盖得更气派。
坦率地说,在我的故乡小镇那样的地方,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延续下来的。因为小镇的事务主要由官员决定,而官员向来是短视的,这由他们的任期和对政绩的迫切需要决定。尤其是这种短视,没有一个渠道使它受到要保持小镇传统文化的声音的限制。
于是,和我们见到的其它许多小镇一样,故乡小镇是内敛的、淡漠的。权力的过分介入,使小镇居民成为被动的、木讷的“沉默的大多数”。生活负担的沉重,也使他们一年到头难有轻松、平和、享受小镇平静生活的时刻,“感性而浪漫”离他们很远。个人利益的被忽视和不平衡,导致长期信任的人际关系迟迟不能建立起来。
每次回到故乡小镇,都会耳闻目睹公共权力造成的种种矛盾。仅举一例:农村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换届,很少没有强势意志的介入,民选的村委会主任在工作中遇到的阻力五花八门。村民自治看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一步终于还是迈出来了,也许乡镇级的自治也会有可期之时。的确,以加重小镇居民身心负担为代价,养活一个不怎么受居民约束却反过来过分约束居民的上层权力,象是一种自虐。
这篇文章还提到,美国历史短,小镇上住的都是底层农夫和工人。外界常常错以为美国人缺乏文化底蕴,有时候美国人自己也这样以为。但也正因为如此,一般美国人对历史文物,对文化遗产,有一种物以稀为贵的珍惜。几乎所有小镇上,居民们都会自发组织历史学会,保存和传承本地社区的历史。上了一百多年的房子,稍微像样一点的,历史学会就会认为是应该保护的文物。小镇的地方法规就会规定,在以后的发展建设中,这类房子的改建必须听取历史学会的意见或认可。当然,根据利益平衡的公平原则,这些老房子在维修的时候,镇上会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
这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民主其实并不需要居民达到什么样的文化水平,才有资格拥有。故乡小镇和美国小镇的那么多不同,并不是居民素质相差太多,或收入水平相差太多。
“舒缓的,轻松的,感性而浪漫。”“清洁、宁静,如梦如画”,那样的小镇生活令人向往。
我故乡小镇的父老乡亲也会向往的吧。
参考阅读:当沃尔玛来到美国小镇,http://www.annian.net/show.aspx?cid=8&id=10657,作者:林达
http://s7/mw690/67300ab9gd65ef64f53a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