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代私印的种类与断代

(2012-03-07 08:48:23)
标签:

汉代.

官印.

私印.

朱文.

白文.

刻凿.

行冠礼.

名.

字.

文化

杂谈

分类: 历史考古

汉代私印的种类与断代

 

转载:陕西陈根远  http://www.y688.com/6/2008/0625/content_478.html

 

http://1.y688.com/img/200808/20080823091757692.jpg          http://1.y688.com/img/200808/20080823091758162.jpg

  ■陕西陈根远

  “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清代篆刻家的这句话道破了汉印在明清以来篆刻家和收藏家心目中的地位。与大小用字相对统一规范的官印相比,私印成为汉代印工自由驰骋玄思妙想的广阔天地。其格式、用字、大小变化丰富,致有印家谓:“史在官印,艺在私印。”即官印以史学价值为重,私印以艺术价值见长,此说不无道理。

  西汉早期的私印,继承秦印遗风,一般印面较小,常用田格或边框。如“韩越人” 图1 。流行的鼻钮也如战国作风,即印台与鼻穿间有一层至数层的过渡,以后界格边框使用渐少。流行臣妾印和两面印。两面印一般一面是姓+名,另一面是表字。今天每人都有—个名字,而古人名和字是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的两种不同称呼名字,如“陈毋忌·信士”印图2 ,“毋忌”是名,“信士”是字。古人生下即有了名,20岁成人举行冠礼后,为了表示对名的尊重,另外再取一个字,朋友之间只称字而不能叫名。字是对名的引申与深化。如陈毋忌的名“毋忌”是不猜忌的意思,他的字“信士”可解释为相信他人、讲究真诚,是对不猜忌的引申。而且有时臣妾印和两面印往往合二为一,如“汜达·臣达”两面印图3 。臣妾为旧时男女的自谦之称,非如后世仅限皇帝官吏和丈夫妻子之间。王献堂先生考证,有姓名的一面用于平行文书,有臣字的一面则施于上行文书。此时姓名之下有的加“印”或“之印”。大小多在1.1—2.3厘米之间。此期玉印和鸟虫篆印都已成规模。因其质材和书体导致的印章风格的特殊性,后面还会专门提到。

  西汉中期 武帝至昭帝 ,印文稍趋方折,如“闵其辰”印 图4 。出现了套印这种新的形式。印文组合上除姓名下加“印”或“之印”,还出现了加“信印”和“私印”的,如“王羊信印”、“唐□私印” 图5 。在印面构成上,出现朱白相间印和图文混合印。

  刻过印章的朋友多知道,印文设计中,如果文字繁简差别很大,往往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情。汉人巧用朱白相间的方法解决了这一矛盾,有时猛地看过去,精心组合的朱白相间印往往难辨孰朱孰白,饶有兴味。此类印按朱文、白文的字数多少不同,又可分为:一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一朱三白、三朱一白、二朱二白等。

  图文合璧的印章也是汉人一大创造,印文与图案相得益彰,十分别致。如“樊委”印 图6 ,姓名两侧饰以青龙左 、白虎 右 ,这种配制或有辟邪之意。又如“日利”吉语印 图7 ,“日利”是汉人最喜使用的吉祥语,表达着汉人对生活富足的真诚向往。双鱼象征着中国人根深蒂固地对年年有余鱼的企盼。此印印钮俯跨印台两边而非仅居正部 ,也是汉印成熟期鼻钮的一种新形式,俗称桥钮。

  印文排列上,西汉中期新出现了回文印形式,如“杨辅王印” 图8 ,即姓和“印”居一侧,双名居一侧,取双名不相分离之意。

  西汉晚期承袭了中期作风,只是白文印更趋方挺,一部分私印不似前期规整严谨。如同新莽官印的精工和典丽一样,新莽私印在整个两汉中也以工致和篆法精妙见长。与西汉官私印往往大小风格上有一定区别不同,新莽私印有些与官印十分接近,如西安发现的“司徒中士张尚”印图9 即为莽印。“司徒中士”为王莽遵《周礼》而重新采用的周代官名。汉代规定,官吏升迁或死亡,印、绶皆要交公。官职高者死时,朝廷可能重赐原用官印的仿制品以为殉葬之用。但官位不高者则难享此殊遇,家人仿制原官印又有“私刻公章”之嫌,于是官名与姓名混刻以充明器,实为两全齐美之事。类似印章还有“使掌果池水中黄门赵许私印” 图10 等。另外还有不加官名但大小印风绝类官印者,如“杨肜之信印” 图11 、“杜嵩之信印”、“姚丰之印信”等。当然王莽时期也有一些私印如西汉私印一样尺寸远小于官印,但同样精淳可人。

  降至东汉,一方面印章形式日见丰富,除方形、长方形、圆形外,还有一些极为别致的形状如连珠印中的三圆式、四圆式、倒品式、四瓣式等。另一方面印章钮式日趋精巧,工艺高超。龟钮二套印和辟邪钮三套印堪为其代表。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东汉私印也有刻凿草率的一面,有些印章篆刻有走下坡路的趋势,笔道方直,缺乏圆厚之恣,印艺已露颓衰之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